滑稽之雄《西游记》与明代笑话

作者:刘勇强

明清两代,很多人称赞《西游记》为“滑稽之雄”。当时,出现了大量的笑话集,文人谈谐也蔚成风气。《西游记》讽刺世态人情,每杂解颐之言,也有民间笑话的影子。

有一次,孙悟空去请观音菩萨,观音与他开玩笑,说是让善财龙女带净瓶去收服妖魔,但要孙悟空拔一根脑后救命的毫毛做“当头”。孙悟空不肯,观音骂道:“你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这善财也难舍。”(第四十二回)整个对话,为的就是最后“一毛不拔”这一句话,与民间笑话“只要末语令人解颐”相仿。

正好,明代还有一个流行颇广的笑话——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这与《西游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一次,取经人到了布金禅寺。猪八戒早已饿坏了,吃饭时,狼吞虎咽,引得寺内僧人好奇地看他贪婪的吃相。却说沙僧眼溜,看见头底,暗把八戒捏了一把,说道:“斯文!”八戒着忙,急得叫将起来,说道:“斯文!斯文!肚里空空!”沙僧笑道:“二哥,你不晓的。天下多少斯文,若论起肚子里来,正替你我一般哩。”(第九十三回)

这使我们想到另一则明代笑话——秀才将试,日夜忧郁不已。妻乃慰之曰:“看你作文如此之难,好似奴生产一般。”夫曰:“还是你们生子容易。”妻曰:“怎见得?”夫曰:“你是有在肚里的,我是没在肚里的。”

《西游记》受到民间笑话的影响,殆非虚言。缘乎此,《西游记》还能反转影响民间笑话。明赵南星《笑赞》中,有一则笑话就是从《西游记》引申开来的。

唐三藏西天取经,到了雷音寺,师徒三人见了佛,佛吩咐弟子管待了,与他真经。迦叶长者苦苦索要常例,唐三藏无奈,只得将唐天子赐的紫金钵盂与了他。猪八戒好生不忿,回去禀称迦叶长者索要常例,受了个金钵盂,羞得长者脸皮皱了。佛说:“佛家弟子也要穿衣吃饭,向时舍卫国赵长者请众弟子下山;将此经诵了一遍,讨得他三斗三升麦粒黄金。你那钵盂有多少金子,也在话下!”

说的个猪八戒好似穿了雁嘴,恼恨恨地走出来,说道:“逐日家要见活佛,原来也是个要钱的。”唐三藏说:“徒弟不要恼,我们回去,少不的也替人家诵经。”

这与《西游记》本文相映成趣。

像《西游记》這样涉笔成趣,笑料丛生,庄谐相济,隽永有味的鸿篇巨制,不仅在中国小说史上罕有其比,就是在世界文坛亦足称道。

(余娟摘自《奇特的精神漫游:〈西游记〉新说》湖南文艺出版社)

素材任意门

明代噱社与笑话集

笑话,古已有之。《史记》中有《滑稽列传》,所载的就是淳于髡、东方朔等人的善为言笑之事。但在明朝之前,专门汇集笑话的书籍不多。到了明代,笑话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口传的笑话得到了文人的重视。文人雅士在棋社、琴社、茶社、诗社之外,还成立了“噱社”,专门交流与汇集笑话。同时,品类甚众的笑话集出现了,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文人创作的,如刘元卿《应谐录》;表达某种寓意的,如赵南星《笑赞》;根据正史、野史摘编而成的,如冯梦龙《古今谭概》;收集民间笑话的,如冯梦龙《笑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