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 政

作者:于彦之

才到苏州,便急忙安顿好,去了心心念念的拙政园。

游人不多,大约是怕那将阴未阴的天。于是我仿佛在朦朦朧胧、如云如雾的漫天烟雨中,触到了遥远的姑苏。

园外看来,墙砖是一色的水磨石,灰灰的,不落富丽俗套。窗户也用灰瓦,却摆出了些花样,透出园内风光的只言片语,让人心中便又多了几分憧憬。

方进园,便是一带翠嶂,白石崚嶒,藤萝掩映,苔藓成斑。不由想起古书中一句:“若非此山,园里景致尽收眼底,又有何趣?”

这园子依的是一缕水脉,绕堤柳,映岸荷,借了水三千翠色。我只随着水走,走过郁着苍劲木色的折栏板桥,又走近一道月亮门,进了个小院。院中满植翠竹,极高,极直。透过竹林看那门那窗,仿佛也凝了几分沉静的碧。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处处雕琢,又不显雕琢。

一条苔痕点点的羊肠小道,连起几个相通的院落。相似的粉墙黛瓦边,却是各不相同的风景。这园中是芭蕉,盛夏时节,花是不见的,但叶的形态极好,肥肥大大的,在蒙蒙细雨中苍翠欲滴。只是我想筑园者想呈现的绝不仅是“冷烛无烟绿蜡干”和“绿玉春犹卷”的一片碧影,更有新叶老叶映在雪白粉墙上的浓淡墨色。

于是,又惦着晴日里的园子了。

这微雨的仲夏时节,丝毫不觉有暑气。就这样漫步走过几个不同的院落,在湖边柳荫下稍歇,闭眼,微风拂过万物的感觉更是明晰。想来这风也许拂过小亭中书生长发,听他吟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风也许拂过绡罗绣帘,楼上小姐正拈起柳枝“摇漾春如线”;那风也许拭去过第一位主人一把浊泪,看他笔走龙蛇书下“拙政”二字。

拙者之为政,政可拙,心必正。四五百年了,园子里的花花草草比我们这些后来人看得都要清楚。

绕牡丹亭,穿荼蘼架,木香院旁见一临水敞亭,不似别处的宽绰,小巧而精致。内有一匾额,题着极雅的名——“与谁同坐轩”。

与谁同坐?与清风,与明月,只不与这尘世禄蠹。

我在轩中坐下,临窗听水,斟一盏茶。只觉天地清气,不过眼前风景。

好一拙政!

点评

这篇文章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将拙政园的景色娓娓道来,翠嶂白石、荷塘翠柳、粉墙黛瓦如一幅幅清丽的画卷徐徐铺展开来,展现出作者较为深厚的描写功底。同时,文章合理联想又诗意想象,由此时此地此景勾连拙政园建园历史,时代变迁,诗词典故信手拈来,颇有《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的文风。这些与该同学热爱古典文学,平日里深厚的积淀不无关系。更可贵的是文章结尾借园中“与谁同坐轩”小景的建筑语言,道出人生感悟,表现人生志向,更为简单的游记平添光彩。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也有受当下手机网络阅读的影响,文章段落多且不长,表意略显细碎。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如果能以相对完整的段落表达更为完整丰富的文意,对写作者语言驾驭能力的提高会更为显著。(指导教师 迟旭)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