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才子苏轼和老干部苏辙的“反差萌兄弟情”

作者:沈嘉柯

【适用话题】亲情 写作 人生态度 感动

都说苏轼是个弟弟控,不停给弟弟写诗填词,还篇篇都是千古名篇。虽然他们俩兄友弟恭,堪称楷模,但他们的人生风格截然不同,一个是老干部,一个是大才子。苏辙的诗文跟苏轼一比,两个人完全颠倒。弟弟老气横秋,仕途掌舵;哥哥情感丰富,宦海浮沉。

苏辙写《诗病五事》,嘲遍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这些人,批李白“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代表了主流文学观。苏轼则认为,写作就像搞经济建设一样。经济建设靠钱来运转流通,写作,靠“意”来统摄。心中怎么想就怎么写,写作主要是表达“我”的真情实意。苏辙追求的是“载道言志”,苏轼讲究的是“抒情达意”。弟弟很正统、很主流,哥哥只在乎真性情,行云流水、手写我心。

苏轼苏辙都是学而优则仕,但苏轼是文人当官,苏辙是官中文人。

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当时兄弟两个人都已经中举当官,名满天下。忆苦思甜,苏辙想的是行道难,自己以前差一点就当上了县吏!一起住在僧人奉闲那里,一起在房屋的墙壁上题写诗歌。这诗立刻勾出了苏轼的名篇《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同一个怀旧引子,弟弟想的是人间当官事,曾经躺过的雪泥,走过的长路,哥哥苏轼一下子就想到天上去了,飞鸿踏雪泥,偶然留下痕迹,哪管东南西北。弟弟找哥哥怀旧,哥哥跟弟弟谈起人生无常来了。才子往往就是这么思路发散,忧愁敏感。

同样是思念亲人,《水调歌头》苏轼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人”,上升到了关心全人类。而苏辙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是:“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担心以后像王粲那样,不能返乡再见。这个典故隐藏着深深的忧思。王粲在返回邺城途中病逝,只活了41岁。看看时间线,公元1076年,苏轼写了“明月几时有”思念弟弟,公元1077年的春天,苏轼和苏辙难得碰头,苏轼刚好41岁。一个“恐”字,可以窥探到苏辙的内心世界,多愁多病多坎坷的哥哥,他实在放心不下。

苏轼这样的才子,有一个老成持重的弟弟在心灵上作为依仗,实在是一种福气。苏轼一生大嘴巴,爱说爱写爱批评,闹出事坐牢了,弟弟苏辙就为他奔走营救。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考试,一起当官,苏轼活着,苏辙跟他书信诗词唱和了一辈子。苏辙说哥哥蘇轼:“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如此看弟弟苏辙:“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人生自是无安定,幸有兄弟慰寂寥。哪怕文学意趣截然不同,哪怕人生愁云密布忧患多,哪怕千夫所指万人攻击,哪怕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哪怕妻子早亡,爱妾病逝,自身飘零,但还有这个弟弟在,苏轼就不会觉得孤立无援。

(张晓玛摘自作者的新浪博客)

素材任意门

苏轼和苏辙名字里的寓意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名,都和古代马车有关,他们的父亲苏洵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呢?苏洵曾写过一篇《名二子说》解释起名的缘由。他说,苏轼个性张扬、豪放不羁,正如车轼这根横木,有些过于张扬显露。他既希望苏轼的个性能充分发挥,又担心他遭人嫉妒,于是又给了个字“子瞻”,让苏轼瞻前顾后,谨慎小心。而苏辙的性格则相对内敛,正如马车的“辙”,只要跟着别人走,就不易遭人嫉恨,是谓“子由”。苏洵这段近乎占卜的文字,从某一方面概括了苏轼、苏辙的性格,预测了他们的命运。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