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值得一读的人类战“疫”畅销书籍

作者:未知

作文君

有人说:“不能出门的日子里,多读点书更安心”。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殊时期,书本的阅读量高了,有一类书籍更是冲出重围,关注度一路飙升,它们就是描写了医疗和疫情相关内容的优秀作品。抗击新冠肺炎,这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处在事中,有些书籍值得我们读上一读。

01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美国非虚构作家,《纽约客》撰稿人。

图书简介: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了埃博拉——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的爆发始末。和普通纪实文学不太一样的是,作者在这部作品里制造了重重悬念,也让情节曲折起伏。我们在读这部作品时,仿佛回到20世纪80年代,置身于危机四伏的非洲大陆。凶残的线性病毒让一无所知的病患和照顾他们的医护人员陷入痛苦的绝境。这场用鲜血浇灌的狰狞战役还在持续,人们知道,面对强大的自然,人类只有用尊重和永恒的谦逊才能勉强应对。这本书还被改编成了美剧,同样超级精彩。但文字的力量,我们不该错过。

著作一瞥:

夏尔·莫内离群索居。这位法国人独居的小木屋位于恩佐亚糖厂的私有土地之内。这片种植园位于肯尼亚西部,沿恩佐亚河而建,能看见埃尔贡山的雄姿。埃尔贡山,这座孤零零的巨大死火山紧邻大裂谷,高一万四千英尺。莫内的过往不为人知。和许多最后在非洲落脚的外来者一样,很难说清他究竟为何而来。也许他在法国惹了麻烦,也许是肯尼亚的美丽吸引了他。他是业余的博物学家,喜爱鸟类和兽类,但不怎么喜欢人。他五十六岁,中等身高,中等身材,有一头光滑的棕色直发,算是相貌堂堂。他的密友仅限于埃尔贡山周围村镇里的女人,但医生前来调查他的死因时,她们也记不起他的多少情况。他的工作是维护糖厂的抽水机械,这些设备从恩佐亚河抽水,送去灌溉绵延数英里的甘蔗田。据说白天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待在河畔的泵房里,他似乎喜欢听着轰鸣声看机械运转。

对他这种病例来说,细节往往难以确定。医生记得临床症状,因为只要见过人体感染生物安全4级微生物后的结果,就永远也不可能忘记;这些症状一个接一个堆积起来,直到最终吞没被压在底下的那个人。夏尔·莫内病例里既有冰冷的临床数据,又有恐怖的直观画面,触目惊心得能让我们倒退几步,猛眨眼睛,就像见到了变色的异域太阳。

句子迷:

大自然似乎在逼近我们,高高举起屠刀,却忽然扭过脸去,露出微笑。这是个蒙娜丽莎的微笑,谁也不明白其中的含义。

你越是琢磨高危病毒,就越会觉得它们不像寄生生物,而是越来越像猎食者。

【读书笔记】

根据危险程度,病原體的生物安全等级一般被划分为4级。艾滋病病毒是2级,SARS病毒是3级,埃博拉病毒是4级。所谓的4级高危病原体,就是没有疫苗和治疗方法的致命病毒。病毒一直伴随着人类,它们有的被人类战胜,有的却在吞没人类。那么,今后新冠病毒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呢?

02 《鼠疫》

作者:加缪,法国小说家、哲学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图书简介:《鼠疫》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的代表作,也是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期间排名蹿升最快的一本疫情书籍。《鼠疫》讲述了阿尔及利亚的奥兰的一次疫情,突如其来的瘟疫让人不知所措。政客狂妄无知,掩饰诿过,甚至想利用灾难来获取利益;原来过着萎靡不振生活的小人物,凭着黑市门路,为人民带来各种禁品,突然成为城中的风云人物;小百姓恐慌无助、自私贪婪,每天都只是过着颓废生活。瘟疫城市被重重封锁,无人能够自由进出。被困在城中的人民,朝思暮想着住在城外的亲朋好友。一位到城公干的记者被迫过着无亲无友的生活,只有寄望参与自愿队消磨时间。主人公里厄医师这时挺身而出救助病人,与一些同道成了莫逆之交。不过,他的妻子却远在疗养院,生死未卜。最终,鼠疫退却了,然而尽管喧天的锣鼓冲淡了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可是奥兰人永远不会忘记鼠疫曾给他们带来的梦魇。在这本小说中,作者营造了一种博弈的氛围,一种从麻木到恐惧,从绝望到反抗的人类思想。作者在书里写道:“能够战胜瘟疫的,只有人类的真诚和善良。”

著作一瞥:

应当承认,这座城市,从本身看来挺丑陋,表面看上去倒很平静,必须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发现它同各个地域其他许多商埠的差异。譬如说,一座城市既没有鸽子,也没有树木,没有花园,既看不见鸟儿扑打的翅膀,也听不到树叶沙沙的声响,总之,这样毫无特色的地方,让人怎么想象呢?在这里,四季的嬗变仅仅在天空显现。只有清爽的空气、小贩从郊区运来的大批花篮,才带来春天的消息:那是在市场上兜售的春天。整个夏季,炎炎烈日烧烤着干透了的房舍,给墙壁蒙上一层灰突突的灰烬。于是,家家户户只能关紧百叶窗,躲在阴影里生活。到了秋天则相反,大雨滂沱,满街裹着泥浆的洪流。

…………

我们这座城市更为独特的,还是人临死可能碰到的难题。用“难题”二字也不甚恰当,说不舒适或许更确切些。生病从来就不是惬意的事儿,但是有些城市,有些地方,生了病会有人照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顺其自然。一个病人就需要温馨呵护,喜欢有所依赖,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在奥兰,气候这么极端,生意这么繁忙,景观这么乏味,傍晚时分消失得这么快,而寻欢作乐又是这等水平,这一切都要求有一副健康的身体。一个人生了病,就陷入了孤独。那么再想一想一个要死的人,简直就是掉进陷阱,被几百堵热得噼啪作响的墙壁困住,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都在打电话或者在咖啡馆里谈汇票,谈提货单和贴现。说来不难理解,即使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在一个酷热干燥的地方,死神突然闯来,人临终的时候境况该有多么艰难困窘。

句子迷:

本来,天灾人祸是人间常事,然而一旦落到头上,人们就难以相信是真的。

世上有过鼠疫的次数和发生战争的次数不相上下,而在鼠疫和战争面前,人们总是同样的不知所措。

【读书笔记】

该选段是书的开端。鼠疫开始前的城市怎样,鼠疫中的城市怎样,鼠疫后的城市又会怎样呢?这场鼠疫,使这座死亡之城看透了生活的真谛,但是当自由来临时,他们似乎已经忘却曾经经受过的重大灾难与痛苦。而人类生存下来的经验告诉我们,灾难过后是需要总结的。

03 《花冠病毒》

作者:毕淑敏,作家、医师、心理学家。2003年,受中国作家协会派遣,毕淑敏参加特别采访组,赴“非典”一线进行深入采访,酝酿沉淀多年,凝聚成长篇小说《花冠病毒》。

图书简介:20NN年,一种极其凶猛罕见的嗜血病毒——“花冠”,突袭有1000万人口的中国燕市!亲临一线的科研教授于增风,以身试毒不幸身亡。全城戒严、人心惶惶之际,拥有心理学背景的女作家罗纬芝临危受命,成为亲临战疫一线的采访组成员。她深入了解了这场巨大瘟疫中方方面面的战况和应对灾难之策,体察到普通人濒临死亡时的心理困境。疫情万分危急,各方势力都想从这场人与病毒的生死相搏中获取利益……罗纬芝不幸也身染瘟疫,命悬一线。获救后,她陷入了更深刻的反思与救赎。人类与病毒的较量,将把我们带往何方?人类如何构建内在的心理能量,战胜突如其来的险恶困境?

这本2012年出版的小说,当时看来是浓浓的科幻意味,但现在看来,却充满现实的色彩。毕淑敏在书里写道:“20NN年,人类与病毒必有一战……”,而现在的我们正在经历这个过程,只希望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著作一瞥:

袁再春说:“听口气,你似乎还不愿意走?”

罗纬芝语带双关说:“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没地方可去啊。”

因为疫情渐渐危急,很多境外有亲戚的人,都出去投亲靠友。国外把这些人叫做“瘟疫移民”。多个国家宣布对中国航班采取禁运,封锁边境。

大家对死亡数字变得麻木,或者说越来越有抗体了。多几个甚至几十个也不再大惊小怪,例行会议决定慢慢增加死亡数字,不然将来出现太大的统计误差,没法交代。每天的报纸和新闻中,都说战疫斗争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就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了云云,气可鼓不可泄。多数人尽管内心的怀疑越来越强烈,但嘴上不说。不信又能怎样?唯—可庆幸的是将远郊山峦中的超大洞穴酒窖,神不知鬼不觉地改造成了停尸仓库。各个医院的病亡者,每天半夜时分被拉运到那里冻藏,虽然已达数千具,但人摞人的,空间还绰绰有余,再死个万八千人,也还容得下。算是逃过燃眉之急。

罗纬芝说:“出去也是担惊受怕,不如在这风暴眼中,死也死个明白。”

袁再春吞着一粒粒米饭说:“我们现在死了,其实并不明白。就像于增风一样。”

罗纬芝说:“我一直想问您,您说知道于医师还有遗物在某人手里,而这个人是谁,您是知道的。那么请问,他是谁?”

袁再春不慌不忙地說:“你这样想知道拿到于医师最后遗物的人,想做什么?”

罗纬芝说:“正如您所说,死个明白。”

袁再春拿起一瓣柑橘说:“你何以知道于医师就明白得更多一点呢?”

罗纬芝说:“于增风是一名非常负责任的医生,自己也得了这个病,并因此而殉职。我相信,他对此病毒朝思暮想,死不瞑目。如果我在家里,靠着听广播看电视来想象和花冠病毒的斗争,一定认为还有很多高明的科学家在夜以继日地研究消灭病毒的方法,认定我们一定还有威力强大的药物,正准备应用。我会相信也许在哪座深山中,还有制伏病毒的秘密武器藏着,马上就要拿出来大展神威……这些想象会支撑着我乐观地活下去。很可惜,我深入了指挥部的核心区域,我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幻觉。没有特效药,没有运筹帷幄的科学家,没有深山里的秘密武器,有的只是酒窖改建的尸体库,成千上万的病逝者在那里等待焚化。既然死亡已经不可避免,临死前把事情搞明白点,不做冤鬼,给后人提供希望,这是于增风最后的念头。”

袁再春拿起一块烤得有点煳的饼,“咔嚓”咬下一块,说:“不要那么悲观。我们还有最后的希望。”

罗纬芝已经吃完了,用胳膊肘托着腮帮子,翻着白眼说:“我不想听虚张声势的鼓舞人心的话。”

袁再春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妥帖地把饼咽下去,正色道:“这并不是虚张声势的话。春天就要过去,夏天就要到来。”

句子迷:

植物天生是散淡的,即使面临杀戮,也依然风姿绰约。

人在这个世界上,至少要有一个能袒露心声的人,哪怕这个人和自己素不相识。这就是旅行途中,我们常常会将埋藏很深的秘密告知萍水相逢的人,连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

医学中充满黏腻的困惑,通常困惑是通往清晰的必经之路,但有的时候,导向了更稠厚的无序。

【读书笔记】

这本小说比较浪漫,难免掩盖住疫病这一话题下人性、社会、科学等现实且沉重的讨论。但生活也的确有这份浪漫在,应当有这份浪漫在。毕淑敏曾说:“我希望,《花冠病毒》永远只是预言。”新冠病毒来袭,无论预言还是现实,我们既要坚持现实的奋斗,也要有浪漫的情怀。

更多链接

《白雪乌鸦》

作者:迟子建,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文等海外译本。

图书简介:如果说加缪笔下的鼠疫让人感觉还有一定的距离,那迟子建描绘的这场灾难则会让你觉得大自然的考验从未离开过我们的国土。

句子迷:

瘟疫如同疯狗,咬人是不分对象的。

有没有不怕死的呢?当然有了。不怕死的,是终日辛劳却一贫如洗的人,是重病在身苦苦煎熬的人,是失去爱侣在情感上孤独的人。

《病毒来袭》

作者:内森·沃尔夫,美国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博士,现任斯坦福大学人类生物学专业客座教授。

图书简介:全名《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暴发》,一部由免疫学和传染病学博士所著的作品,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整体观测人与病毒的关系。

句子迷:

当我们能够宣布“这是最后的一种流行病”时,我们发现和遏制流行病的能力,已经强到连流行病这个词都不需要了。

公共卫生事业的目的,不应该是打造一个完全无菌的世界,而是找到坏家伙并控制它们。有朝一日,我们保护自身的方式,也许是仰仗与我们共生的病毒,而不是消灭它们。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