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江姐”扮演者于蓝:她是中国电影界的骄傲

王杰成

人物时事速递 >>

2020年6月28日凌晨,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于蓝,原名于佩文,1939年,她在抗日军政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于蓝生病住院,在病床上阅读小说《红岩》连载,被里面的人物形象深深打动,于是牵头把“江姐”搬上银幕。电影片名《烈火中永生》也是她想出来的。为了演好江姐,在电影开拍前两三年,于蓝多次去北戴河、重庆、成都、贵州调查,采访了《红岩》的作者和江姐生前战友,留下了30多万字的笔记。1965年,《烈火中永生》上映,红遍全国。之后的很多年,观众心目中的“江姐”就是于蓝。得知于蓝去世后,朱军、冯远征等演艺界人士纷纷发文追思,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电影表演艺术家王晓棠发文追思道:“于蓝是‘最美奋斗者,是中國电影届的骄傲。”

人物素描1 “忘了我这个演员,永远记住江姐”

1965年,电影《烈火中永生》上映,无数观众被江姐这一人物打动,他们纷纷给于蓝写信,向她表达敬意。于蓝曾在江姐生前活跃过的重庆沙坪坝闹市中,站在联欢的舞台重读江姐的誓言,台下观众感动得热泪盈眶。于蓝认为这是属于一个角色的荣誉,自己不仅形象上不太像江姐,而且江姐这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她也无法企及:“主要是烈士本身的事迹感动了人、教育了人,并不是我这个演员多了不起。”她曾说,希望大家忘记她,而永远记住江姐和江姐的精神。

人物素描2 扎根生活,扎根人民

除了江姐,于蓝的经典角色还包括《革命家庭》中的坚定革命者周莲、《翠岗红旗》中的红军家属向五儿、《龙须沟》中的程娘子、《林家铺子》中的张寡妇等。于蓝曾说,她很感激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民群众:“他们是我的好友,也是我的老师,给了我创造的依据和创造的活力。”于蓝如此总结自己的表演:“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人物素描3 党和人民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改革开放后,于蓝受命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成为首任厂长。于蓝那时身患乳腺癌,刚做完手术不久,身体尚在恢复,但接到委任后,二话不说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她曾在受访时说:“60岁应该退休了,但党和人民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没有半点犹豫。”于蓝任厂长期间,儿童电影制片厂共拍摄了19部彩色故事片,包括《四个小伙伴》《应声阿哥》《少年彭德怀》等获得国内外大奖的作品。直到近年,于蓝在媒体采访中也从来不忘为儿童电影发声。

【考场仿真试题】针对上述材料,请写一则150字左右的微评论。

【范文示例】无论是银幕上的“周莲”“江姐”,还是转到幕后为儿童电影尽心竭力的儿影厂厂长,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于蓝将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电影事业。于蓝的老朋友秦怡在她90岁的时候写下这样的祝寿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于蓝的一生:“红心塑造英雄,真情培育儿童。”红心,是对党对人民的满腔热忱;真情,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无私奉献。爱人民的人,人民会永远纪念她:永远的“江姐”!永远的于蓝!

【适用话题】艺术创作 忠诚 谦逊奉献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