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读高考作文

5套全国卷综述

由于全国新高考改革的分批次推进,各省份处于不同的改革进程位置,因此给本年度高考命题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全国卷要兼顾到已改革与未改革的两个梯队,于是语文试卷准备了未改革区域3套、已改革区域2套试题,也是高考史上的一大奇观了吧。

综观全国卷5个写作题目,其中2个题目直接涉及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年度时事肯定是绕不过去的,它的出现可以说完全在众多师生的预料之中,其中新高考全国卷Ⅰ的题目因为涉及一定的逻辑关系,有可能给考生的审题与构思造成一定的困扰。其他3个题目相对较为容易,至少考生不必为没内容可写而犯愁,剩下的只是写得高下优劣的区分。几套作文题顺便考查了几种应用文体的使用,涉及各自的体例、格式、结构、特征等,都明确提出了“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的要求,这对阅卷人平时的视野与辨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整体而言,今年全国卷各个写作题目的难度普遍降低了,不确定是否与疫情可能影响学生学习质量水平有关,命题方出于对这种特殊情况的考虑而有意做出了调整。

全国卷Ⅰ

(解析请翻看P68,更有名师精彩同题文)

全国卷Ⅱ

这次作文题在审题立意上几乎没有难度,相信大部分同学都能注意到材料中“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这个演讲主题,但如何从基础等级分达到发展等级分,依然是考验学生写作任务分析能力。

从演讲主题看,大家应该筛选出“同一”和“共创”两个主题词,提炼后可以归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互助前行”等主题上。

从写作背景看,第一段材料提及了中国先哲墨子和英国诗人名言,两个国度,两个时间段,提示我们考虑这个问题应该有历史眼光,从时空结合的角度将此问题放在更大的背景下考虑。而第二、三段材料是善意提示考生们可以从此次疫情中世界各国的表现入手,思考互相援助背后反映出的深刻道理,特别是面对人类共同要面对的天灾人祸时,更要达成共识,携手共进。

从写作者身份看,考生要注意自己所处的演讲环境是“世界”级,18岁的你代表的是中国青年形象,要展现中国青年勇于承担、乐于分享、积极帮助的形象特点,特别是这次疫情中青年力量不容忽视,进而上溯到四川凉山年轻的消防员,北斗团队中年轻人的作用和贡献,脱贫攻坚中的大学生村官等,再联系习总书记在2019年纪念五四一百周年上的讲话,相信你就可以想得高远,写得深刻。

从写作对象看,我们要注意到演讲的对象是世界各国青年,所以在演讲中要有中国人的自豪,也要注意中国人特有的谦逊温雅的特点,必修五中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就是此次绝佳的范文。要找到双方共鸣点,使用双方都能明白的事例,这就要求考生能细致地分析对方特點,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虚拟情境和对象,这是此次作文最难的地方。

从文体任务来看,演讲稿在2019年已经出现过,相信同学们已经有所掌握。作为国际论坛上的演讲,希望同学们能多些昂扬之气,多些热情和坦诚的呼吁。

交际语境下的写作,离不开作者身份、读者特点、主题选择、背景设定、文体要求这五方面,预测全国语文写作以后依然会保持这个方向,体现新课标中“综合性使用文字”的能力考查。

全国卷Ⅲ

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来形容今年的全国卷Ⅲ作文,虽然是套话,依然很妥帖。

“意料之外”——高考前的日子,各种资料铺天盖地,各种考试应接不暇,关于“共同战疫”“精准扶贫”“命运共同体”“劳动与青春”等话题与材料,如天女散花,纷至沓来,“乱花渐欲迷人眼”,有如地毯式轰炸,高三学子与语文老师几乎“闻题色变”。当外界如此纷纷扰扰,莫衷一是,高明的命题者,却不无“冷幽默”地将了大家一军:“要真实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看自己”——通过各种镜子,绘好“自画像”。让考生在考前的阵阵喧嚣之后,能够冷静而仔细地审视自己,倾听自己的内心独白,与自己的灵魂静静对话,让自己清晰思考: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将走向哪里?什么地方才是我精神的归宿……

当考生能够真正面对这些“灵魂之问”,能够尝试着平静地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时,他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对于人生的价值,对于自己于社会的作用,自己在父母、朋友和老师同学等心中的位置和分量,自然会有全新的认知;他们也会因此对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理解,自然能够再登一级台阶,“更上一层楼”;当考生给自己以宁静而深沉的触及灵魂的思考时,来自外界的喧嚣,他们自然会不屑一顾、不为所动;对2020疫情时期的种种纷乱,自然会有一种处变不惊的底气,一种大气而包容的格局,一种笑对潮起潮落的胸襟……

优秀的文学艺术,能够把人的心灵引向崇高境界;优秀的作文命题,能够把考生的心灵引向深沉的思考。2020年全国卷Ⅲ的“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就是这样的优秀命题。在考场上,“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何尝不是写给灵魂深处的自己?何尝不是一场真诚而无声的灵魂独白?作为学长的一封信,给学弟学妹们分享“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既是一种有明确承载方式的文体,更是任务驱动下审视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思维与情感的流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2020年高考全国卷Ⅲ作文命题完全在“情理之中”,毫不奉承,毫不夸张。认认真真引导学生求知,正正派派引导学生做人,真正把“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落实在平时的阅读指导与写作训练中!

新高考全国卷Ⅰ

2020年高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5套全国卷,除全国卷Ⅰ、卷II、卷III(旧教材旧高考)外,还出现山东、海南使用的“新高考全国卷Ⅰ、卷II”(旧教材新高考)。因此,山东省、海南省高考试题变化格外引人关注。悬念甫解,特作以初析。

1.立德树人导向

作文材料涉及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医学专家、快递员、司机、教师、新闻工作者等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情感,对于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刚刚和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疫情防控的青少年来说,亲切又弥足珍贵。材料从身边人、身边事切入,使考生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2.任务驱动特征

作文材料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亲历全民抗疫的所见、所听、所思,面对现实中的疫情或思考“拉开了距离”,又“密切了联系”相关问题时,必须具备的高质量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思考在面临疫情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国家与民族的战略选择,中华儿女的勇气担当,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留诸字里行间。

3.理性思辨体现

此次山东使用的新高考全国卷Ⅰ作文命题,要求考生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思辨性议论文,出题紧扣“疫情”这个社会热点,紧贴现实生活,从“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和“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入手,从“防疫”与“抗疫”,“拉开了”与“密切了”,“距离”与“联系”等多个看似不同的角度让学生理性思考,学生需要对试题材料进行细读辨析,挖掘其中内含的逻辑关系。要求学生做到有观点,有思辨,重理性。用合理的观点表达现实价值,考查学生的思想、判断、思维、表达等诸方面的素养与能力。

新高考全国卷Ⅱ

高考材料作文一般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可谓之“隐喻型”,借用寓言、故事、格言等作为比喻、象征、类比,命题意图是隐晦、寄托、曲折的;一类可谓之“直陈式”,材料是真实或模拟的社会事件、典型话题、具体情景,命意是直接、明确的,无须考生拐弯抹角去“破译”,考生只要就事论事即可。新高考全国卷Ⅱ是个“直陈式”的题目,审清题意并不难。它的命意在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人文浸染、地理游历、人事阅历、历史沿革、地名掌故等,只要地名和你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精神启蒙、价值体认有关系,都可以择其一二作为立意,就不会偏题跑题。

“主持词”是特定情景中的口语交际写作。要求“切合身份”,意味着这篇作文相当于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讲述的“脚本”,所以要求有介绍性文字的明白,讲述性文字的生动,口语化文本的通俗。但是,“让你联想”“唤起你的记忆与情感”“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些提示,又在暗示着可以讲故事,做论述。批卷时,老师是不会把是否是规范的“主持词”作为评分的主要标准的,因为“主持词”可叙事、可抒情、可说理,所以,“明确文体”这句话可能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困惑。

值得一提的是该题的价值导向。这个题目让我们想起实用写作、口语交际、媒体融合、社会参与、文化关注、生活课程、经世致用等极为重要的新课标关键词。即使埋头于书斋,读书也有价值导向。如历史书中的海参崴,政治书里的小岗村,语文书里的烽火扬州路,背后有惨痛教训,有蝴蝶翅膀,有兴替沧桑。

上海卷

好的命题,或是引导考生审视自我,抒写个体生命的应有态势;或是引领考生关注社会,体察时代风云变幻中的人情人性、道德主张以及各种发展变革。2020上海卷的这道作文题,将此两大写作视角巧妙地糅合为看似简单而实则内涵丰厚的一個整体,在客观与主观、被动与主动、社会与个人、大与小等诸多对立中,启迪考生思考并表达对“人的力量”的个性化认知。

命题中的第一个分句,理性陈述了一个事实。考生需注意的是,该句中的“转折”“意想不到时”只是写作本次作文的立论根基。真正的写作重点是第二个分句,考生必须将行文的重心落在“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否“无能为力”的分析探究之上。

写作该命题的作文时,“人”的界定至关重要。命题中的“人”,既可以是芸芸众生中的任意一位,也可以是具有非凡才干的杰出人士,还可以是整个人类社会群体。从单个的平凡生命的角度而言,大多数人确实无法影响“世上的重要的转折”,但若转换角度思考,则又会发现,世上几乎所有的“意想不到时发生”的“重要的转折”,又大多源于“人”的所作所为。只是,此处的“人”,更多可能是领导者以及被其发动起来的普通大众。

即使是置身于重要转折之中的芸芸众生,也存在着积极应对与消极接受的差异。比如眼下的全球抗疫,客观上属于“意想不到时发生的”“重要的转折”,但其能否最终获得胜利,则必然依赖所有个体在该抗疫发展进程中的有所作为。唯有人人皆以主动的态势去奋斗、去抗争,才有可能改变事物的发展进程。

江苏卷

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时候,人们会不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的问题。

命题老师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爱好的人和事。这种爱好会影响我们的未来,影响我们的判断,影响我们的成长。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浏览、我们的思考、我们的点赞和我们的感动,常常会被人工智能技术强化。当你打开一个领域的网页信息时,人工智能会推送无限量的相关信息给你。因而我们当下的行为就会被强化,就会被相关信息包围,就会被相关信息塑造,从而影响我们未来的样子。

也就是说,我们未来的样子可能从你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所改变。考生要思辨的问题是,这些会不会改变我们未来人生的状态?会不会塑造我们崭新的人生?我们未来是什么样子,是否取决于我们当下的一举一动?

可以肯定——我们当下的浏览,我们当下的点赞,我们当下的选择,我们当下的判断,我们当下的分享,我们当下的感动,都跟我们无限的未来相关联。当然,考生们也可以进行否定,从而展开思辨性写作。总的来说,2020年江苏高考这道题很具有时代性,很具有生活性,很具有思辨性。考生无论怎样思考,都要指向当下的热爱与未来我们的样子的关系。

北京卷

2020年是北京“新高考”的第一年。今年高考的语文命题必将担负两个重要使命:一是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如何在试题中体现;二是在阅读、写作、语言表达等考查内容上北京卷语文命题应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对中学语文教学将产生哪些有益的影响?大家对北京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很期待,希望它为我们开启一扇时代之窗。

2020年语文命题从内容到形式稳中有变,增加了语言文字运用题和《红楼梦》阅读,能看到高中语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核心素养在命题中的体现。特别是作文具有人文情怀:以材料“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议论文;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议论文让考生关注国家的发展,深入思考个体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谈整体和个体的辩证关系,这很容易使我们想到“菠菜原则”,说的就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协调性原则。2020北京卷高考凸显对考生新时代思想品格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涵养,促发他们对生活深入思考,关注历史和现实,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北京卷一直以来的价值追求。

天津卷

今年的天津卷作文关键词是“中国面孔”,要求学生写出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这充分体现了新高考评价体系“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符合“高中育人标准”突出德育时代性、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的主体精神。

这是一道典型的新材料作文,有新鲜的材料、明确的任务和具体的要求。材料中的“中国面孔”有忧国忧民的大文豪,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有走街串巷的外卖小哥……还有“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的你和我。这些“面孔”心中有祖国,胸间有抱负,梦里有乾坤……经过2020年春天这场疫情的洗礼,有哪些面孔定格在你的脑海中,渗透到你的血液里,镌刻在你的梦想间。不管你身为何人,身处何地,身向何方,你的面孔就是“中国面孔”,这张面孔上写着家国天下,写着责任担当,写着世界大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为这个国家、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呢?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其中“走过”和“新”这两个关键词不容忽视,既是对这次疫情的回顾与反思,也是认识这些面孔的宏大背景;“新”字是相对于“旧”而言,中国的变化、中国的崛起,特别是2020年的疫情席卷全球,中国在这场考试中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作为当代优秀青年,对此应当充分关注,对“中国面孔”重新审视,以“我在现场”的视角写出独特的思考与感悟。

浙江卷

浙江今年的高考试题,以“人生坐标”“未来期望”“家庭预期”“社会角色”“变化”及“落差”“体验与思考”几个关键词,把现实社会、个人及家庭等问题纳入学生思考的网络。而其思考的点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注意自我和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体验”则要求这篇文章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人生遭际并加以“思考”;而“谈谈自己的看法”,就是要求面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个人、家庭、社会中的“落差”和“错位”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论证。

写这篇文章,立意是前提,必须明确。比如,个人的追求既要適应社会需要,也要照顾家庭的“期许”;当个人的追求和社会发展产生“错位”时,我们应该以社会需求为依归等;文体可自行选择,但必须明晰。无论是叙述性文章,还是论述性文章,都要有明确的立意,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浙江高考的这道作文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具有明确的时代性、生活性;注意学生的写作自由与写作限制的平衡,具有开放性和限定性;和全国卷Ⅰ“你对哪个感触最深”相比,更具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整体而言,透着浙江其文化大省的哲学文化底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