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导师成了压垮杨宝德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陈白早

  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早已不是旧社会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不再像《霸王别姬》里演的那样,师傅动辄对徒弟打骂。但去知乎、豆瓣等看就会发现,博士生们的吐槽并不少见。一些旅居海外的博士,甚至详细地将那些知名大学哪个导师的脾气秉性、业余爱好、行为模式,对学生的压榨手段一一列出来,供学弟学妹们参考,以免年轻的菜鸟们不明就里,不小心“踩雷”。

  有人戏称,比婆媳关系更难处的,是博士生与导师。博士生与导师的关系之所以难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不平等。导师与博士生的关系,事实上也符合法国哲学家福柯眼中微观权力的特征。在福柯笔下,权力的压迫无处不在,且具体而微小。他认为在现代社会,弥散性的权力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弥散性的权力在各个不同的局部领域,拥有策略的多样性。

  在一间实验室中,导师对博士生们就有这种微观权力。在现在的科研环境下,博士生们需要导师提供项目和经费,主导博士生何时毕业,导师们对博士生有决定其毕业、未来就业的权力。也正因如此,一些导师,才会肆无忌惮地压榨学生。

  我2017年在工作中接触过一名“985”的博士生,因为科研能力较强,导师故意拖延不让其毕业。他工作都找好了,导师却不肯放行。这个博士生的师弟找到我,希望将此事曝光。但博士生本人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他怕跟导师关系彻底决裂,以后既毕不了业也找不到好工作。后来,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从当时那个博士生的精神状态来看,他极其悲观、抑郁。而那些“教师”敢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掌握着学生在学术上的一切“生杀大权”,大到影响了学生的毕业、就业甚至人生。

  2018年,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博士生们面临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的文章,文章稱,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博士生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博士生居于国民教育培养体系顶端,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博士生们的精神状况不好,科研也难以有进一步发展。生活中,还有多少杨宝德,我们并不知道。

  还是希望各所高校能够重视学生们的投诉、维权,切实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别再让博士生们有命读博,没命毕业。

  (摘自《南方都市报》2018年1月15日)

  【素材运用】近来“杨宝德事件”“导师骚扰女学生事件”引发了社会上多方持久的关注,作为国民教育培养体系顶端的博士生们确实面临着和导师处理好关系的课题。在当前的教育体系里,导师和博士生的权力是不平等的,导师对博士生有决定其毕业、未来就业的权力。人们常说,权力存在的地方,就是腐败滋生的地方,高校确实要重视学生们的投诉、维权,切实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适用话题】教育;平等;权力;师生关系

  (特约教师李凤成)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