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悖而道并行

作者:黄锐

常有人针砭时弊后,痛心疾首地慨叹古风不存。其实古也罢,今也罢,从来都是贤愚俱存,善恶分明。我们现在所忧虑的一些事,并不真如所设想的那般,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在时代脉络中,我們很可能可以窥见其并行不悖的联结。在生活中,污染的来源有时却拜科技所赐:玻璃幕墙的强光、白色污染的杀手、钢铁工业的浓烟,但科技与自然并不背道而驰。怀想农耕文明时代下的篝火与谱写新时代旗帜下的“中国梦”蓝图,其实都寄托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中庸》有云,“万物齐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展示出了包容之境界、自由之精神、和谐之大观。

我们欣赏艺术时,常见有人因艺术家身上一些缺陷就质疑其作品的好坏。可是,忠实于内心的艺术家被生活的苟且压弯了腰,被人性的阴暗绊住了脚,依然追求着正直与光明,不正是与艺术之道并行最鲜明的诠释吗?

犹记铿锵的《马赛曲》响彻巴黎,《自由引导人民》的画作擎起战旗。然而,法国国歌曲词作者鲁热,身份不过是个上尉,甚至在战争的后程抵触革命,被人讥笑为“懦夫”。但在国家危亡之时,懦夫鲁热的笔下也流淌出了“向前,向前,祖国的儿子!”而在浩瀚的宇宙真理面前,好与人计较的牛顿变得异常谦逊,把自己比作是“真理海边拾贝的孩子”。法律的殿堂前,口吃敏感的毛姆语带机锋。肥沃的黑土,美丽的红壤乃至贫瘠的黄泥,因为一致的追求,都能生长出哺育人性的大麦、稻谷与青稞。

千年前百家争鸣的盛况,掀起思想争锋的热潮;新中国百花齐放的图景,吹来一股文艺的清流。于前者,我们看见先哲期盼安定,渴求立身的殷殷心愿;于后者,我们明了今人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由此可见,“不相悖”的前提是要有一致的理想追求。

任由树木生长,繁密的枝干便将封阻道路,因此,适当修剪必不可少。希冀祖国的复兴,不可不重视精神内涵:吸收建议,不可助长不负责任之言论。“不相害”是生命蓬勃的基础,“不相悖”却应是我们做人行事的准绳。

不相悖而道并行,霓虹闪耀之下,也可荷锄而归。

(指导教师:王理源/编辑:王莹)

评点:涂韶华、邵耀杰

文章化用《中庸》中“万物齐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作为标题,观点鲜明、哲理丰富,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展示了作者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开篇即照应标题,引出关于“不相悖而道并行”的话题,切入点颇具现实意义。以小见大,以全景镜头对焦中国两个时间点“千百年前”和“新中国”,构成核心话题。时代虽不同,但寄于国家发展的心愿是一致的。全文语言大气,足见该生的文字功底。不足之处在于所列举的事例与观点不够紧密,分析不够深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