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游从之

作者:姜心宇

其实比起乘风破浪,我更喜欢且越来越喜欢溯游从之。

學工之前要选课的时候,我并不太在意,想着回家再报也来得及。但看将近放学时,大家都十分兴奋,我也不想浪费这大好气氛,便加入了左顾右盼甚至叽哇乱叫的抢课大军。我一开始想报影视课,幸亏下手及时,不然只能去建筑或者农业“江海寄余生”了。虽然事后证明,哪里都有风景,都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以前逛知乎的时候,我很喜欢看对电影的解读分析,惊讶于镜头之下的百转千回、高低明暗皆有情,一个回眸就足以改变一切轨迹,曲尽其妙。有些东西,是值得深入解读的。《论语》与《红楼梦》直至今天还在被反复传颂,能拥有这样一部作品是一种骄傲,能够无限回味一部作品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二十多人的小团体要在四天内制作出一部七八分钟的微电影,有些东西就是要上手就会,摄影、剪辑,一直到“杀青”,很匆忙也很投入,一条片子要“NG”很多次才过。一半留给屏幕,剩下的,留给花絮,留给自己。从前在荧幕上看的种种惊心动魄的场景,如今亲身来演,怕是很难一直保持热忱。看的时候舒心,拍的时候堵心。看剧的时候可以春花秋月地活过主角的一生,拍剧时却要一次性活完所有“春天”。其乏味可想而知。

以前我常常在想,人生是不是就意味着要从许多姹紫嫣红的可能中选择一个,不能更换,不能后悔。

就像人类,不管对远方拥有多么五光十色的憧憬,只能选择在一个地方降生。

选择了南方的小桥流水,就意味着放弃了北方的放荡疏狂,放弃了地中海的温柔轻风,放弃了多瑙河的神秘波光,如何能不后悔?

只能选择一个人度过余生,就意味着放弃了过去的和未来的所有人,如何能不厌倦?

学工只有一次,对一切都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我们只能选一门课程学四天,只能放弃香甜诱人的家政课,放弃灵性飞扬的服装设计……放弃很多很多。可是,如果再给我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我还是会做出一样的选择,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如此。选择了以后,我们只知道自己所拥有的这个多么好,多么值得,其余的因为没有体验过,所以不会挂心。

我相信,拥有了白月光之后,在发现白月光“米粒”一面的同时,也会发现它济世救人的一面,它为自己徘徊等待的一面,发现它在天在水在手的亲近的一面。

至于红玫瑰,正抱着一抹红色与自己渐行渐远,埋葬在满是白月光的记忆中。

再普通的人,也会有一个深爱他的人。

外人看起来再无聊不过甚至满是苦涩的人生,也有人活得风生水起,甘之如饴。

拓展课很有趣,对我来说很深刻。其中有一个“按逻辑给图片排序”的项目,图片之间有大小包含关系,大家互相描述自己的图,找到自己的位置。我的图片是内容最小的,以至于只有两个毫无形状的色块布满全图。最开始我的图上下拿反了,形状很诡异。我当时并不知道,极抽象地描述过之后,大家都很懵。后来老师看了一眼我的图,缓缓地把图颠倒过来,说:“孩子,换个角度看世界。”我在一瞬间恍然大悟,此时图片的形状恰好是一个人在拉弓,恰好在一位射箭的同学之后,恰好成为了最小的一张图片。可能我在这里学到最重要的,就是“换个角度看世界”。

生活,时时都充满着惊喜,充满了未知。或许只有溯游从之,从容而不强求,随遇而安,不斤斤计较,且歌且行,才会发现它“宛在水中央”。哦,前提是“从之”而不是原地打转。

(编辑:王莹)

评点:李凤成

文章由《诗经·蒹葭》中的句子开篇,立场鲜明。作者依托选课之事,夹叙夹议,在若即若离之中将内容推向深刻。在知乎上读电影解析、尝试拍摄微电影等插叙内容的添加紧承第二段末句,既印证了前文所提的观点,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形式美与可读性。在结构上,文章注意首尾的回应,体现了作者注重文章结构完整的敏锐意识,行文的老练由此可见一斑。不足之处在于部分语句表意不明,在遣词造句上还应追求明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