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局不残

作者:徐泽林

在象棋中,我最喜欢的便是残局。

象棋有很多著名的残局,如《马跃檀溪》《野马操田》《千里独行》《蚯蚓降龙》……这些残局,乍一看都苟延残喘了,但只要棋手执着地坚持下去的话,残局仍可以成为平局甚至胜局。

如同象棋一样,历史的残局同样也是残局不残。

比如,三国时刘备骑着的卢马被蔡瑁追杀到檀溪边,无法再逃跑。前面有大河挡路,后有追兵,到了万分危急的残局了,刘备舍命一搏,纵马越过了檀溪,最终逃出了蔡瑁的魔掌。可以想象,如果刘备坐以待毙的话,就没有后来蜀汉的兴隆了。

无独有偶,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也曾经遇过复杂的残局。他因上疏弹劾宦官刘瑾,受到了残酷报复,不但被廷杖三十,还被调派到荒蛮的农场去做驿丞。这对一般的官员来说,可谓是前途尽毁,无法再次高升了。不仅如此,蛮荒之地,连生活都是个问题,王守仁面对如此一个残局,苦心钻研书籍,不为艰难所困,成功悟道,创出了心学。他不仅得以再次出山,斗奸臣,擒叛王,建立了一番事业,还使自己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在历史上,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四圣”。我欣赏他能笑着收拾残局的这种有弹性的生命状态,正像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所说,“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明成祖朱棣在取得皇位的旅程中,更是多次遇到关乎生命的残局。由于侄子建文帝的削藩问罪,让他不得不做一场艰难的抉择。假如屈服于建文帝的话,尚且能保全自己的性命,一旦起兵造反,那就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失败了,就失去了一切,包括性命。对于这个危急存亡的抉择,朱棣毅然选择了后者,发动“靖难之役”,接下来的一场场战役,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他花了四年时间,仍在根据地北平一带徘徊,毫无南下的机遇。此时,他再次遇到了象棋中的“残局”:在此地负隅顽抗的话,迟早会因兵将损失殆尽而无力回天;此时南京防务空虚,若能冒险杀过去,便能扭转败局,可一旦失败,就只能束手就擒了。面对这一残局,朱棣鼓起勇气,毅然带领全部士兵南下,直撲南京……经过多次血战,终于占领了南京,成功获得了皇位,并开创了自己的太平盛世。

残局不残,只是因为心中有一份执着和热爱,有一份放手一搏、无所畏惧的勇气。

(编辑:王莹)

评点:刘润

文章开头,否定之否定的命题和立意就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开篇点题和卒章显志让结构显得完整,与文中的高频词、高频句对应,让结构严谨,这样行文不拖泥带水,又中心突出。

细读此文,最大亮点是联想丰富,知识储量大,显示了作者坚实的国学功底。导入部分对象棋残局的引用和分析别开生面,由象棋而历史,由历史而人物,过渡较为自然。对于历史人物刘备、王守仁、朱棣的细节把握和分析,让文章显得厚实、有深度,加之有详有略的材料安排让文章的结构有了灵活的变化,使文章中规中矩而又错落有致。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列举事例后缺少个人的分析,且所选的材料不够新颖,不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自然很难引人入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