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侠之道

作者:王柏心

侠肝义胆,仗剑天涯。纵观古今,“侠”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让国人痛心和反思。一时间,网络上充斥着种种批判的声音:司机若有侠义胸怀,女乘客若有侠义心肠,其他乘客若是侠义之士,那定会融洽和气,不会这般触目惊心,引来全民反思。如果你、我、他在这班车上,若时间可以倒流,我们能否成为侠义之士,虚怀若谷,济人困厄,解人于危难?

中华民族历来不缺少侠义之士。“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义”这种人格意气,这一种理想和梦幻,靠了侠的果敢而发扬光大。“侠”又秉持着“义”——道义、正义、侠义而渗入百姓心灵。无论是话本中急人所难的侠客,还是金庸笔下的“侠之大者”郭大侠,都是现实生活中人物的缩影。

曾有人把“侠义精神”等同于打打杀杀的鲁莽行动,认为劫富济贫、替天行道就是“侠义精神”。自封建社会以来,社会上很多弱势群体无法得到及时救助,“青天”和“侠客”这两种一“白”一“黑”的形象就应运而出。他们抱打不平、救危解困,不管是东方社会的“江湖大侠”还是西方的“佐罗”,都是在寻求社会的公正和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换句话说,“侠义精神”并非挑战或推翻现有的社会制度或者法制裁判,而是对国家制度出现空白后的一种民间力量的补救。单个的“侠义精神”体现在救助困难群体,而放大了的“侠义精神”则是民间力量和声音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和态度。

建国初期,为抵制国外势力的武力威胁,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许多身在国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舍弃国外优越待遇,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投入到“两弹一星”的研制之中,如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建国后,航天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载人航天的袁家军、进入太空第一人的杨利伟等航天人,迎难而上,这真正可谓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古人云,“夫侠者,必以节义为本,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中华泱泱大国,侠义之事不胜枚举。他们恪守职操:高空演练,飞机失控,不是跳伞逃生,而是避开人群与飞机同归于尽;高速路上,疾病突发,不是顾及病情,而是载着满车乘客驶入安全地带;放学路上,突发车祸,不是避而远之,而是以自己血肉之躯抵挡飞来横祸,保学生平安;高铁站台,八十老人突然倒地,路人义无反顾,俯身救治……正是种种侠义之举,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底蕴——“友善”。

人既友善,国必和谐。我们不能因万州公交车事件就麻木了自己的良知。仅仅五分钟的争吵,司机、女乘客、其他乘客,仿佛沉浸在魔鬼般冷漠的时空隧道之中。抛开这“黑色五分钟”,他们是善良的父亲、母亲,是孝顺的儿子、女儿。可能在第六分钟,人性中善的一面、侠肝义胆的一面就会爆发。只是,一念之差,世界不再给他们展现的机会,思之不禁令人扼腕。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别错过了最美好的善的本真性情,侠的凌风傲骨。你、我、他,在人生路上,当学会并肩前行。即使有冲突,也不该以冷漠封锁内心深处“人性本善”的温情,而应恪守职操,恪守做人的底线,保持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侠义情怀,以正义为本,以法律为准绳,以善温暖心的距离,用侠义照亮同行者的路,和谐共进,砥砺前行。

(编辑:王莹)

评点:邵耀杰

“侠”自古就是一个褒义词,“侠肝义胆”“行侠仗义”“侠骨柔肠”。“侠义”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社会追求。作者从当前社会热点入笔,由中而外,从古到今,列举大量事实,层层深入分析,让读者对“侠”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正如郭靖所言:“行侠仗义济人困厄此小俠也;为国为民侠之大也”。由此可见,历史中的荆轲、朱家、郭解皆为小侠,为民奔走、为国赴难的仁人志士才真可以称得上是“大侠”。在具体论证过程中有驳有立、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说服力,读来能感受到作者有很强的思辨意识。文笔流畅,善用短句使文章念起来节奏感强,更有气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