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与回

作者:董子洋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同样等车的母子。少年的年龄与我相仿,母亲正不停地向少年叮嘱着什么,而少年却不耐烦地转头看她,满脸嫌弃。公交车来了,门徐徐地打开,那少年一个箭步迈进车门,而那母亲还继续说着什么,甚至上前几步,将头探进车门……少年无视前面的空位疾步向后面走去,边走还边从口袋里掏出耳机塞进耳朵。在车门关上那一刹那,母亲的眼眸中只有公交车正待远行的身影……最后,渐行渐远的车影从她眼中慢慢消失。

这世上总有一群人:当我们呱呱坠地时,他们喜悦而泣;当我们学步不稳摔倒在地时,他们急切心疼;当我们背起书包憧憬未来时,他们日夜操劳……那饱含复杂情感的情丝是世界上任何工具都无法衡量的!心潮起落,不知从何时起,我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

时间或许是最好的剪影者。不知从何时起,那个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将一个在紧闭房门里忙着学习的男生背影粘贴上去;不知何时,那个每次都能无比享受地喝完一大盅淡而无味的黑豆汤的男孩儿的身影,渐渐模糊,并以一个面对可口的早餐吃到一半便起身离开的淡漠背影取而代之。时间仿佛在我们成长的同时,也在我们与父母之间筑起一堵厚厚的墙。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生命的脚步无法追逐,而我们却能回首致意,那是感恩。如同朱自清回望,看到老父亲翻月台艰辛的背影。不知我们回望,又会发现一个怎样的背影?对于父母来说,那一次回望,则是孩子内心对自己所付出的肯定,以及内心不知名的喜悦与安心吧。

如果说目送是父母眼底止不住的泪珠,那回望就是替他们拭去泪痕的双手;如果说目送是父母心底无声的呜咽,那回望便是使他们释怀的安慰。回望永远是目送最好的回答。

(编辑:于智博)

评点:范玉玲

父母子女两代人的情感在龍应台《目送》中的描写令人大有感触,而本文在“目送”之后进一步思考,从子女的角度提出对父母的“目送”的回应——“回望”,情感真挚,文笔细腻,在书本之外有自己深入的思考。文中如车站等车的母子,记忆里吃早餐的孩童与现今淡漠的背影……这些生活中的细节观察细致生动,描写如在眼前,更为文章增色不少。文章笔调舒缓,有具体的叙述,亦有情感的升华,且不乏深入的议论与思考,如涓涓细流,深入人心,不失为一篇好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