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美文素材还原与延伸运用

作者:王典馥

时文美文选萃

规避和寻找

□张炜

古往今来,总有一些人在大地上游荡不息,像在寻找自己前世遗失的居所似的。他们是诗人、旅人,一个个多得不可胜数。他们当中包含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真正的智者;这一部分人仿佛压根就不知道安居的乐趣,不知道一个生命托放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是多么重要,不知道这同时也构成了幸福的源泉。

我相信他们真正的居所只存于他们的心中。他们就被这种心灵的感召所吸引,奔走不停。那实在是一种寻找。

可能寻找也首先为了规避。因为害怕各种各样的打扰和伤害,所以只能规避。正是这奔波的过程包含着规避,包含了舍弃和丢弃。丢弃和舍弃也是一种规避。

拒绝了,遗失了,忘记了,远离了——不断如此,循环往复。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很难设想那个早夭的法国天才诗人兰波,为什么小小的年纪,竟有那么多神秘而热烈的歌唱?为什么在少年时期竟一次又一次到远方,到陌生之地,到壮怀激烈的场所?他渴望奉献、寻找、预知和参与。他找到了自己的所爱,畸形的爱,变态的爱,但这些当时也的确都是他的爱,是他的寻找。对他的这一切行为以及后果的指责和剖析,可以留下很多感慨甚至教训,但这都属于我们,而不属于兰波。

我们不可能知道,一个真实的兰波当时的心境,他那颗灵魂是怎样激越地跳动。因为我们不是兰波,我们不是那个特异的生命。多么好啊,当时的兰波,当时的荒唐,当时的冲动,当时的热情,当时的畸形以及其中的完美。我们不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歌颂那种畸形之恋,可是我们现在更多地看到的却是那种忘我的痴迷的寻找,那种令一个生命永远不能够安分的、强大而特异的动力。动力推动着他的双腿、他的眼睛,让他永远不倦地张望和奔波。

大概没有一个当代诗人遇到比兰波更大的旅途摧折了,他开始险些被枪杀,继尔失去了一条腿;他21岁就放弃了为之神迷的诗歌。最后他被这种流浪所折磨,奄奄一息,在不到40岁的青春年华就葬送了自己。

这是一次绚丽的燃烧,美好的毁灭。

由兰波,又可以想到另一个贵族——那个高大俊美、温文尔雅的屠格涅夫,一个离我们稍稍近一点的俄罗斯人。他美妙的篇章像他的人生一样打动过我们。他长期旅居欧洲,为了自己心爱的人活了下半生。他很少返回祖国,最后就倒在让他向往的那个人的定居之地。他甚至把他的居所建在了爱人的庭院里。使我费解的是另一个人对他的忍耐和友善。这大概才是我们现代人所乐于谈论的那种“宽容”吧。这种理解和原谅真正具有人性的深度。可惜它既不能重复,又不能转借和摹仿。对于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它只属于特殊时空里的特殊生命。当我们赞美它的时候,找不到言词;当我们谴责它的時候,更是荒谬。

我们同时还能想到那些游历一生的中国古代诗人。他们的游荡据说是为了山水之乐——我对此表示极大的怀疑。无论如何,任何的人类社会里都有着共同的规避和寻找。是的,我们认为古人的游荡之中同样有告别、逃窜、分离、厌恶、躲闪,是这诸种复杂因素合在一起。只有这些,才构成他们的全部理由。他们的一生因变得颠簸曲折而美丽,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幻化为诗,谱写为歌。

杰出的生命是能够超越的,无论他活得多么短暂,多么贫穷或富有,都不能阻止他的这种超越。人具有了超越的能力才不会羞愧,才能够最终与一般的动物作一区别。超越是一种悟力,也是一种激情,它们二者的结合将创造人类世界的真正奇迹,创造永恒和永生。

(摘自《心仪:域外作家小记》有删减)

素材还原

阿尔蒂尔·兰波(1854~1891),法国著名诗人。他是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他用谜一般的诗篇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之一。作为少年叛逆者,他流浪巴黎,甘愿和乞丐混迹一起 ;作为“脚底生风”的漂泊者,他一次又一次地逃离那“极为愚昧”的故乡,到外面去呼吸“自由”的空气。他追求自由的美梦一再破灭,进而放弃文学,热衷于到东方去旅行,去追寻新的“彩图”。这位“脚底生风”的漂泊者奔波于丛林大漠之中,索然无味地生活,忍受疾病的折磨,直至死去。

主题演绎

“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所写的《规避和寻找》一文,首先把目光重点投向19世纪的欧洲,同时关注着“一个离我们稍稍近一点”的俄罗斯人屠格涅夫,还有“那些游历一生的中国古代诗人”。

作品着重评析了法国早期象征主义代表诗人兰波的短暂而奇特的一生。作者指出,小小年纪的兰波“竟有那么多神秘而热烈的歌唱”,他渴望奉献、寻找、预知和参与,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所爱。然而,人们不可能知道一个真实的兰波当时的心境,看到的却是那种忘我的痴迷的寻找,那种令一个生命永远不能够安分的、强大而特异的动力。诚然,这种奔波寻找的过程包含着规避,也包含了舍弃与丢弃,而丢弃和舍弃也是一种规避。这些规避、这些寻找,共同演绎着兰波“绚丽的燃烧,美好的毁灭”。作者认为,屠格涅夫的规避与寻找十分独特:长期旅居欧洲,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活了下半生,这是他执着的“寻找”;很少返回祖国,最后倒在了让他向往的那个人的定居之地,这是他痛苦的“规避”。对中国古代诗人而言,作者则怀疑他们的游荡是为了山水之乐,因为“无论如何,任何的人类社会里都有着共同的规避和寻找”。

是的,无论寻找或是规避,兰波们的一言一行,终将“幻化为诗,谱写为歌”。

延伸运用

当我们谈到人的强盛的生命力,很容易想到成吉思汗、拿破仑,还有征服冰川极地的探险者,一些在生死场上拼争的百折不挠的战将。

但我们理所当然的还要想到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歌德这一类在精神的漫游和探索中永不疲倦、豪情万丈的独特生命。他们的行为构成了一部部传奇,生命之光照彻了茫茫的精神空间。这个空间像宇宙一样无边无际,有无数旋转的星体。可是那些炽热燃烧、溅射着巨大能量的星体似乎散发着永恒的光。

他们都是同一类生命,都有着难以消失的青春。当他们的生命完结的时候,好像是仅仅回到了青春的另一个段落。是的,他们是永生的,他们遗留下的每一个短章,都迸发着青春的活力,都具有夺人的魅力。这不灭的绚丽和光彩点缀着我们人类的长河。我们人类的历史由于他们的存在而变得激流奔转、千姿百态,出现了真正的奇观。

亮点揭示:生命之火,永恒之光;高度评价,热情礼赞;由此及彼,凸显主角。

(编辑:李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