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同的城市不同的自己

作者:流沙

有没有发现现在的汽车外形越来越像,像“甲壳虫”之类异形汽车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空气力学深入人心,所有的造车企业都在遵循这一物理常识和审美的统一。结果我们看到的汽车,在外形上是大体相同的,要识别一辆车往往需要从一些细节上把握。

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某种现象的趋同,恰恰是对科学的认同。反言之,当一种科学普及时,这个社会上就出现大量趋同性的事物。当你走进银行营业厅、火车站、幼儿园或小学,它们的内部陈设几乎是一致的,银行营业厅里的叫号声是一样的,火车站里播音员的语速和声线是一样的,幼儿园和小学的硬件配套大同小异……

你会说,这个社会可能会越来越缺少个性?千城一面的城市将毁了文化传承。真的是这样吗?

春节,我来到上海南京东路,高楼鳞次栉比,肯德基、老凤祥、优衣库等连锁“店招”紧紧依附在花岗石包裹的大楼表面上,这样的都市风景其实没有什么辨别度,在杭州、南京、北京、深圳,商业街的风景大同小异,你会有一种时空交错感。在南京东路上,店员的沪上方言告诉你,这里是上海;高楼群缝隙间的东方明珠塔告诉你,这里是上海;街区几十米就有一处导引路牌告诉你,这里是上海……但在上海图书馆,我细细观看了大廳里的馆员荐书展览,用手机拍下了馆员们认为值得一读的好书。这样的小主题展览很精致,很贴心。是的,上海的辨识度不在于东方明珠塔,也不在于上海中心大厦,而在于你生活在这里的体验,这座城市总有一种上海特有的元素会触动你。

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像的生活空间中,如果我们不用心灵去生活的时候,日子就会像复印机一样不断重复着。是不是应该追问,当城市越来越趋同,当街区越来越趋同,当生活空间越来越趋同,连梦想也越来越趋同的时候,我们还有没有这样一种能力:让城市更美好一点,让生活更美好一点?这是对一座城市的考题,更是对人心的一种考题,它关乎一座城市里一颗颗心灵的幸福感受。

我想,我们已不必对抗趋同的潮流,而在于如何活出一个别样精彩的自己,就像空气力学主导下的汽车外形一样,我们仍然还有许多创新和创意的地方,车身线条、车身颜色、车大灯……细微变化,生活就会别有洞天。

适用主题:用心体验感受生活;不同源于内在;生活之美美在心灵;别样的生活;统一与个性;审美与科学;生活需要微突破;释放个性,多元生活……

文本解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廖瑞钦

文章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趋同的城市,趋同的生活空间,甚至趋同的梦想,我们该如何面对。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人外表似乎都一样,但是当你走进一座城,你会了解到它独特的元素、气息与文化,形成独特的城市记忆。它是不同的;当你走进一个人,你亦会了解到他独有的个性与气息,形成特有的情感链接。它亦是不同的。因而,我们无需对抗趋同的潮流,只需用心走进趋同的人与城,用心去体验感受他与它,就会发现表面的趋同之下是独特的个性、独特的文化、独特的情感,是别有洞天的生活。此外,在趋同的潮流中,要勇敢地去追寻自我的内心,敢于突破生活的常规,给生活以一丝的创新,打造属于自己的别样生活。城市虽趋同,生活却不同!

学生运用示例一

趋同的城市,不同的自己。这种不同,不仅局限于外表上的不同,而应该是每个人对一座城市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情感。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中,过着只有些许不同的日子。但是,这座城市对每个人来说,都蕴含着不同的情感。人是一种重感情的动物,也正是因为人可以依赖于情感,人才可以健康地生活在社会当中。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也可以在人与城市之间产生。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懂得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时候,一张不经意间为这座城市拍的照片,或是随手捡起一个垃圾,都是情感的一种体现。这种在潜意识驱动下的行为,可以激起一个人内心情感的涌动,而这也是一个人最纯粹最真实的情感。在今天这种愈发趋同的城市中生活,这种情感显得尤为重要。生活,不应该只有工作,学习,吃饭,睡觉,最重要的应该是用心去感受社会,认识自然,让自身的情感得以表达。从而让人心在生活中多一点享受与慰藉。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李承昊

学生运用示例二

摧毁人之个性和文化传承的从来就不是趋同的城市,千城一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千人一心。生活空间的趋同是对科学的认可、对效率的追求,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个性,它不依附于任何外物,仅仅作为人内心世界的独特光芒而闪耀。罗伯特·詹姆斯在《廊桥遗梦》中曾写道:“在一个日益麻木的世界,我们的知觉都已生了硬痂,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茧壳之中”。诚然,趋同的社会或许冰冷麻木,但生活在其中的我们仍是一个个鲜活而独立的个体。我们已不必去指责趋同的潮流,真正应该去找寻的,不是不同的外在环境,而是那些在趋同的生活中,被我们尘封于心的个性,和那些应该承载于心头的历史的血肉与精魂。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黄鹏

学生运用示例三

面对高度趋同的城市,考验我们的,是如何在趋同的潮流中保留自身独有的特性。纪德在《人间食粮》中提到:“凡是你感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念。”这正是一种把握特性的人生姿态。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性,我们需要做的,是用心去感受,去发掘,从而使自身特性在生活中得以彰显。相较于庞勒的《乌合之众》中描绘的群体的单一趋同,在由众人组成的社会中,我们唯有发挥每个人独有的特性,才能使社会避免单调走向多元,发挥出新的活力。这才是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式。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汤泰昕

(编辑:关晓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