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我有三个倾向

作者:韩浩月

经常遇到有人问我,读什么书?该怎么读书?通常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除了把往日或近期读过的好书,推荐一两本之外,似乎也没有别的什么更多、更好的建议。

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没法用一个标准,将某一类书推荐给所有人。如果只是你自己喜欢,而朋友经你推荐后读完感觉书很一般的话,那么对于推荐者与阅读者来说,都是件不太好的事情。所以,读书,要自己来选,哪怕选错了,也是成为一名爱书人的必经过程。

我也看书单,但仅限于浏览,很少按照书单去买书,有些书当然是好的,只是它不见得符合我的阅读趣味。

关于读书,我有三个倾向,一是读朋友写的书,了解他们的写作状况。没有什么比读认识的作家写的书,更能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了。

二是读当代作家的书。那些曾写出过优秀作品的作家,曾在过去某个年代或年份影響过很多人,在多年之后,他们又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了新作,在出版社那里出了单行本,这样的作品,无论外界评价如何,都不妨读一下,因为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在新作中传递出的信息,往往能部分折射这个时代的人文精神,通过读他们的新作,可以更好地感知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哪些微妙变化。

三是经典重读。把年轻时看过的似懂非懂的经典,拿过来再读一遍,往往有全新的发现。比如《包法利夫人》,我在中学读时完全看不下去,因为书中故事离一个青少年太远了。而中年时读,则五味杂陈。屠格涅夫有一句名言:“没有完全的平等就没有爱情”,司汤达则说“爱是可以宽恕一切的”,古今小说家写爱情小说,放在一起看,真是古典与现代、保守与新潮、放肆与收敛等各种矛盾与纠葛,而《包法利夫人》集以上之大成,读完令人长久沉思。

读完一本书是愉快的,而写一篇书评,则是延续这种愉快。书评可以记录当时的阅读心得,如果当时读完而不写,则会是一种遗憾。写书评,也是件错过了就不会重来的事情。

作家写完书,和导演拍完电影一样,总是分外期待读者与观众参与讨论。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作品走出创作者的“房间”,融入更多的情感与社会元素,真正成为大众文化产品。要不然为何总会有作家这么形容:写完的作品就如同养大的孩子,走出家门后就不属于自己了。

我写书评,除了看重作品的可读性、思想性之外,紧随其后就是考虑自己的参与性。读书的终极目的是“学为我用”,而借着写书评的机会,来倾诉一些自己的心声,很值得为之投入。书评不单纯是介绍书的,很多时候,它也是在发出一些信息,寻找有共鸣的朋友。假若你与一个人不约而同地喜欢某一类书、某一些书,那么极有可能,你们会成为无话不谈或者一句话不说,也能愉快交往的好友。

(张秋伟摘自《新民晚报》2019年4月22日)

【素材运用】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来选择书籍。读书时,总会有一些内容和观点,引起读者的共鸣,引发读者的思考。读一本好书,如同交到一个好朋友,与好友会晤是件愉快的事,但不要只倾听,还必须自己有所思考与感悟,从而真正有所收获。

【速用名言】

1.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法国思想家 孟德斯鸠

2.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俄国作家 鲁巴金

【适用话题】选择;适合自己;读书趣味;读书方法

(特约教师 康学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