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批科学传播者获证书,科普人上升渠道打通了

作者:唐锐

时事引读 >>

2019年10月27日,北京市评选出全国首批75名高级职称科学传播专业人才,其中15人获评正高级职称,60人获评副高级职称,获评者覆盖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业领域的科普场馆工作人员、“网红”科普作家、科普研究学者等。12月25日,获评科学传播专业副高级职称的北京自然博物馆讲解员高源在颁证仪式上说:“讲解员是最一线的科普人员,很多人对这个职业不了解,经常有人对我们说‘服务员,厕所在哪儿?’我们也缺少职业感,其他专业职称无法接收我们,现在我们才真正有了归属。”同样获评副高级职称的北京麋鹿生态實验中心科普部部长宋苑也感慨说:“这个职称给了科普人一个家。”

素材聚焦 “代表作”评审方式

拥有天体物理博士学位的陈冬妮曾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德马普青年伙伴小组的成员,正是因为不愿一生与SCI论文为伴,她选择了做科普。但她发现,科普人的职业上升渠道很尴尬,由于专业不对口、论文难产出等,“职称的终点可能就是中级”。而本次评价工作的最大特点之一,是采用“代表作”评审方式。北京市人力社保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处长辛向阳说:“申报人可以用自己的科学传播活动方案、咨询报告、剧本、讲解词、论文等作为代表作来参评。为此我们和北京市科协建立了专门的评审专家库。”

【考场仿真试题】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则150字左右的微评论。

【范文示例】评选高级职称科学传播专业人才,对科普人而言,这是对自己职业的认可,让他们有了职业归属感,也有了上升的渠道。我们在为他们欣喜的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很多职业还存在着评价体制不完善的现象。但看到北京市的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职业评价体制一定会越来越完善,会有更多的职业从专业的角度被认可。

【适用话题】评价体制 职业归属 可持续发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