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记叙文还是思绪混乱?

作者:万安

记叙类的文章是考场常见的一种文体,但在阅卷中,笔者常常发现不少考生只钻研遣词造句,而不注意谋篇布局,不注重线索的运用,于是他们的文章不是有分析而无综合,就是有伏笔而无照应,疏漏百出,松散混乱。不管布局,就像驱遣乌合之众去作战一样,即使成功了,也是偶然。那么到底怎样做好记叙文的布局,让文章思路清晰呢?这份线索急救包请接住!

【技法精髓】

线索是谋篇布局的重要手段。线索,就是把文章全部材料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线。线索包括实物线索、时间线索、地点线索、人物线索等。具体来说:

1.实物线索,力求新颖。

在记叙文中,实物是行文的线索,更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所选的实物要与众不同,真正起到贯穿情节、突出主题的作用。比如伏契尼《二六七号审房》中“我”被打得脓血淋漓动弹不得时,“老爸爸”利用放风的时机采来了一朵小雏菊和一根青草,又使“我”看到了生命和希望。文章以一朵小雏菊和一根青草为线索,线索分明,条理清楚,并辅之以细节描写,以主人公的心理为暗线层层展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需注意的是,我们选择的实物要新颖、独特,让读者见之难忘。

2.人物线索,穿针引线。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中可以设置一个起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以此为线索让全文的情节都以这一人物的见闻、活动、经历的方式展开。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

3.事件线索,层层推进。

事件的起因和结果是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如课文《分马》,先写分马前的动员,又写分马的具体情况,最后写换马。全文自始至终以“分马”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

4.时间线索,一线贯穿。

在记叙文中,叙述是事物动态的述说,重在过程性,“时间”这一要素是十分突出的,不少记叙文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比如史铁生的《合欢树》,作者通过快镜头的方式,以时间线索,对母亲几十年的生活进行了回放,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

5.明暗交织,双线并进。

以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如鲁迅先生名作《藤野先生》,明线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知、怀念,暗线是鲁迅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感,两条线索交织,层次分明,主题突出。

运用“线索”的技巧,要防止出现两种病症:

1.见物不见线。

有的“实物”“地点”“人物”等,并非贯穿全文始终。只是文中个别地方出现,构不成线索。要想让它变为线索,在开头、结尾处,都要让它出现。

2.见物不见情。

作为线索的载体,不只是起连接材料的作用,还应成为作者抒情的寄托物,不能只写事物不抒情。

【大师引路】

□林双不

车子愈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有几次似乎再忍不住了,居然微偏着头,眼睛向后掠。(开篇即用心理活動设置悬念,让“误会”这一情感内线得以贯穿全文,使得行文波澜起伏,吊足读者胃口。)

恐怕我是上了贼船了。实在不应该冒冒失失搭乘这辆野鸡计程车。趁着星期日到台北处理一些事情,原本计划搭11点半的最后一班平快夜车回员林的,谁知东拉西扯,赶到火车站时,那班火车已经开走了。怎么办呢?星期一一大早就有课,不赶回去怎么行?真是的,就算一定得搭野鸡车,也应该睁大眼睛啊,居然司机一说是回头车我就上了,居然司机说载不载客都无所谓我就让他开了。为什么我当时没有考虑到旅途的安全问题呢?报纸上几乎天天有,计程车司机在荒郊野外劫财抢色,甚至还要伤人,为什么我这么大意?(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让读者觉得作者是上了贼船,这样写使“我”对司机的误会加深,推动情节发展。)

果然,车子刚过中坜吧,我就感到异样了,就如同我前面所说,司机一再从后视镜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当然,我身上的钱不多,又是一个大男生,实在不必害怕,如果他真正心怀恶意,如果他嫌钱太少不满意,无论如何,还是我吃亏。我悄悄打量他的体形,没有我高,但是比我结实多了,单打独斗,我未必就会输给他,可是他不可能没带东西,而且我根本不想打。 就在这时候,我看到他的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不知在摸什么东西,大概是扁钻或刀子吧?车窗外一片漆黑,正是苗栗一带的山间,歹徒下手最理想的所在。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地坐直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我”的心理活动以及“我”眼里的司机的动作,让误会进一步加深,继续推动情节发展。)

什么事也不曾发生,他的手又伸了上来,放在方向盘上,没有拿什么东西。一定是他看出我有了戒备,不敢轻率下手,在等待更恰当的时机吧?难道我就这样束手待毙吗?也许我可以想想办法,化解这场危机,我不是一向自诩最善于动脑筋的吗?怎么突然吓呆了呢?或许我可以试着和他聊聊天,动之以情,让他不好意思动手。于是我吞了口口水,和他搭讪:“生意好吗?老乡。”

他似乎吓了一跳,过了好几秒钟才回答我:

“不好啊,几乎连油钱都跑不回来。”

“不会吧?你不是回头车?刚刚还有客人包了你的车去台北,不是吗?”(文中写“我”与司机的对话,两人各怀心思地出言试探,但由于惊惧怀疑,两人对对方的话产生了完全相反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误会。)

他不再回答,我突然想到可能不是真的回头车,一紧张,舌头打结,也沉默下来。沉默最适于培养紧张的气氛。为什么他不跟我聊天?是不是怕暴露他的口音或其他特征,增加警方缉捕他的可能?他当然明白,我被抢之后必定会去报案的,好聪明狡猾的家伙!我恨恨地咬了咬牙,他又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

这一眼非常狠毒,我有生以来不曾看过更狠毒的眼神,使我再度直冒冷汗,再度后悔自己的莽撞。即使赶不回员林上课,请一天假又有什么大不了,何必一定要搭野鸡车冒险?

算了,如果他真的要抢,就给他吧!好汉不吃眼前亏,财物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人要就给他,犯不着因此打斗伤身。不行!这么一来,岂不是助长了恶人的气焰?无论如何,都应该和他拼斗一番,给他一点教训。

两种想法交战缠斗,还没有分出胜负,员林居然到了。可爱的员林!当计程车在公路局车站前一停,我立刻打开车门,冲了下去。松了一口气,才想到还没付钱,便绕过车后,走到司机窗口,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突然,车子往前冲,迅速拐一个弯,消失在不远的街角。我最后看到的,是司机无比惊慌的神色。(作者以“我”的视觉反应侧面表现司机惊恐疑惧的心理活动,吸引读者,跟随主人公进行揣测,增加情节的悬疑感。)

我怔怔地站在凌晨两点左右冷冷清清的员林街头,莫名其妙地把车钱再放入旅行袋,才看见旅行袋的右方开口突出一截枪管,那是我在台北特地为孩子买回来的玩具枪,枪管太长,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直至篇末,才雾过天晴,忽悬忽紧的情节才陡然落下,原来双方都产生了误会,露在旅行袋外面的是一把“玩具枪”,层层误会,层层曲解,波澜顿生。)(摘自《小小说》2019年第2期)

名家秘籍:此篇小小说以实物线索“枪”为暗线,以情感“误会”为明线,双线并进,情节设置为因为一把玩具枪而产生误会,因为误会而推动情节发展,运用这种方法,能节省大量笔墨,能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更为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