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押题:留点空间

作者:康虞佳

【原创押题】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忙碌的人们需要“留点空间给自己,留点空间给对方,留点美好给距离”。晨迎朝阳动动肢,晚伴星月散散步,适时梳理下思绪,给心灵一个安谧的空间,独享难得的宁静。如此,你会发现和体验到自然宁静的美妙,它如同一朵盛开在春光里的花朵,给人以沁肺的清香。

请以“留点空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审题点拨】

這个题目直面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号称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倡导为自己也为他人留一点空间,及时反省,回归内心。可以说,作文题目以一种提醒甚至呼告的方式体现出担当色彩和关怀意识,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人文性。

要写好这个题目,最重要的还是审题。这个题目最核心的词是“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具体的某个场所、某段距离,也可以是抽象的某个机会、某种能让精神栖息、思考、容纳、延展的所在。“留”字隐含针对现实中的挤迫和追逐,进行自我疏导的必要性。“一点”表示这是适度的,并非全部,并不意味着对时代前行、自我发展的断然否定,它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规劝,又是一种肯定。“空间”可以有形,实指,如树与树间的空隙、楼与楼间的空间;也可以无形,虚指,如活动空间、网络空间、人际空间、思想(维)空间、休息空间、生存空间……“留一点空间”可以理解为“保持距离”“留好空隙”“留白”“不可过满”等。

突围角度一:留点空间给古镇,再现西塘美好画卷

【佳作赏析】

留点空间

□上海和衷中学九(1)班 顾佶辰

父母口中的西塘美到极致,静到极致。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孤灯一盏,扁舟一叶,都像是从画家妙笔绘制的水墨画中走出。趁余晖温柔,拥住整座古镇,年轻的恋人十指相缠。夏日黄昏悠长,时间仿佛格外宽待西塘,回眸间,千年前的身影余韵悠悠。

依旧是夏日,我追寻着父母的足迹,踏上了潮湿生苔的青石板路,满心欢喜地,去寻那份穿梭千年的美。可映入眼帘的却是在过度开发下苟延残喘的古韵,现代化的元素挤满了小镇的每一条缝隙,不留丝毫空间。

晨光熹微,是否该留点空间给早晨的悠闲淡泊?早餐小摊上豆浆桶冒出的袅袅白烟,早起的渔民荡着小船慢悠悠地前往集市,背着纸笔的年轻画家四处闲逛,眼中有光。如今,所谓的“百年老店”门口大排长龙,小屏幕里不间断地播放着宣传片,慕名而来的游客呵欠连天,抱怨不断;不远处的河边,坐在船尾的船夫大声吆喝,招揽生意;年轻人匆匆忙忙地与标志性景点留下合影,步履生风。

烈日凌空,是否该留点空间给年岁渐长的粉墙黛瓦?青石黑瓦,斑驳暗淡的墙面,唯有历史才能创造的残破的美感早已消失殆尽。好心的商家用宣传标语盖住了脱落的白漆,打上了密不透风的补丁。每隔几步,就会有瓦片下的霓虹灯招闪着刺眼的光芒。坑洼不平的青石板路上立着手写的菜单,沿路的餐馆家家如此,唯恐没有客人。

暮色四合,是否该留点空间给自己与古旧人间独处?酒吧的灯光如利刃,将墨蓝色的、熠熠生辉的天空切割得支离破碎,震耳欲聋的音乐以排山倒海之势击碎了宁静的梦,浓烈的酒气冲散了不知名的幽香。南来北往的旅人彻夜狂欢,还有谁记得,眼前灯红酒绿的夜半本该是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是微风乱书页的宁静,是独看明月下西楼的愁思。属于诗人自己的夜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每一个人,或匆匆或悠然,无论是春风得意之人,还是屡屡失意之人,心中都有一片向往的静谧空间,期待着在每一个可能瞬间去追寻诗与远方,而古朴静谧的古镇正是这样的空间和远方。殊不知,他们在远方找寻到空间之时,古镇原本的空间却渐行渐远。因此,诗画意境的古镇成了万家灯火,喧嚣人间,这样的结果是必然,大可不必全盘否定。

看着西塘古镇,我只希望,下一次相遇时,眉目如画能在,淡妆浓抹仍留,这片小天地也能有自己的一点儿空间。

名师点评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孤灯一盏,扁舟一叶,这是往日的西塘。随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古淡的西塘也逐渐受到来自商业文化的冲击。作者站在今日的西塘,向人们发出留点空间给西塘的呼唤,无论是为了那淡然的早晨,还是为了那年岁渐长的青砖黛瓦;无论是为了那古旧人间,还是为了诗意栖居的夜晚。此文语言精妙,饱经锤炼,大量使用四字短语与成语,并巧妙化用诗词,打造整句,语感顿挫,节奏顿生,显得文采斐然,气韵非凡。言语之间,深情流溢,全然是对西塘的珍惜与怜爱,令人更为惊喜之处在于文章对西塘的变化采取了包容之态,并不全然否定,只是提出恳切的希望,在同类文章中能算得上是匠心独具,思想纯熟,有浩浩乎凌然之气。

突围角度二:留点空间给国画,返璞归真亦人生

【佳作赏析】

留点空间

□上海田家炳中学 八(1)班 马 玎

有段时间曾随着一位老师学习国画,只是因为喜欢画中那份朦胧的氛围和那份幽远的意境:狼毫轻画几下,便有几丛凛厉的墨竹钻出;提斗轻扫几笔,便有一池斑驳的残荷长出。学习了一段时日后,我尝试着,描摹出心中的幽远意境。

提笔,调墨,轻重缓急数笔。浓墨画山,淡墨画水,山间点上一群归鸟,水面画上一叶孤舟……如此这般,在纸上添加了许多景致,搁笔,放远一看,并无那份幽远的意味,不解。老师端详片刻,只说了四个字:“留点空间。”

重新审视这幅画。山山水水,归鸟成群,树上片片树叶分明。所有的一切像不同的食材,汇在一起成了一碗腊八粥,黏黏糊糊、吵吵嚷嚷的,能够果腹但也因此失掉了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孤舟独钓的场景,应当是一杯散着氤氲雾气的香茗,气味幽远,意蕴深长,同右丞的诗一般:“花红而不止于此红,白而不止于此白,在红、白之外还另有东西,韵长,其诗格、境界高。”

再度尝试,新的作品一眼看去,只见一叶独自浮在水面上的小舟。而那舟上老者,只给人留下一个侧面的剪影,隐约可辨认出他身上披着的蓑衣。从那件蓑衣中牵出细细的一笔,成了钓竿。细看,才瞧见些其余的景物:远处的苍山,虽看不真切上面生的是什么树,树上结了什么果,但能给人以“伏脉千里”之感;载舟的水,虽只是草蛇灰线地用“花枝细小”勾了几圈水纹,却不由得让人叹“满幅皆水”。

细细思索。从前的画中,山水有些“喧宾夺主”了。要突出那“幽远”,便要使观者乍一眼只见“孤舟”;细品那大片的淡灰阴影,方见远山;由圈圈水纹,看见一片清澈如镜的湖。通过那留出的空间,也许能使人联想到,在那若隐若现的山中,有什么老庙古佛、飞禽走兽。而那碧波万顷之下,有什么珊瑚明珠、龙女鲛纱。因为它们空白,天然地有引人思想往深里去的趋向,能给人留下足够的遐想空间。

无即是有,空即是色;三笔两画,神韵皆出;惜墨如金,计白当黑。寥寥数笔丹青,于方寸间勾勒出天地,于无画处凝眸成妙境。

其实所有的艺术都是如此。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一纸之上,轻重浓淡,疏密有致,黑白辉映间,顿生美感;中国风的摄影作品:素色背景,浓淡得宜,空灵深远。

于是懂得,技法和一览无余都不代表美。引人想象的空间,因有了万种风情,无限生机而美。留点空间,在空白之中,盛放所有刹那间的生命联想;放下技法,在空白之中,完成浮华散尽后的返璞归真。

“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后的归真返璞。”

——后记

名师点评

丹青一点,落笔成画,一群归鸟,一只归舟,景致已具,唯少意境。先留出悬念,再逐步揭晓——留点空间,方得那一份悠远意境。文题“留点空间”既是国画中令人称道的“留白”技巧,亦是一种疏旷的人生态度,似复调小说,不长的篇幅却饱含两重深刻的哲理。且将创作国画的经历作为文章主体,辅以精当古朴的文字,更使全文氤氲着一股悠然墨香,似是一幅缓缓展开的泛黄画卷。而“无即是有,色即是空”这两句偈语则是文眼,充满辩证色彩,也让此文洋溢着通透的哲学色彩。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