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技巨匠徐寿:落第“白丁”的逆袭之路

作者:刘志坚

  【观点引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那个登科出仕是读书人唯一出路的社会,徐寿没有“一条道走到黑”,在发现自己不擅长科举考试之后,迅速转移了努力的方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终于成为自己领域的状元。

  【适用话题】自强另辟蹊径扬长避短责任感格物致知

  (特约教师于晓婷)

  在封建社会,登科出仕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没有考取功名的“白丁”难有一番作为。但在晚清时期,却有一位叫徐寿的“白丁”,他放弃科举另辟蹊径,自学成才,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成为公认的近代科技巨匠。

  1818年,徐寿出生于无锡,他自幼聪明伶俐,尤喜工艺制作,以“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闻名乡里。但父亲早逝,家道中落,母亲督促他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他屡试不第,成了个没前程的“白丁”。徐寿决定另辟蹊径,放弃通过科考做官的打算,“专究格物致知之学”,凭自己一双巧手,闯出一片天地。他先從农具、器物、艺术品制作开始,逐步掌握了铁工、木工、泥工、纺织、缫丝等手艺,成了百巧万能的匠人。

  后来,徐寿到上海谋生,接触了洋人的制作工艺,眼界大开的同时感到了巨大差距。他决意弄懂西洋的制造手法,探求西方先进的科技。为此,徐寿四处寻找西洋器法的书刊和图式钻研。但由于不懂洋文,他只能凭想象琢磨,每每事倍功半。后来打听到西洋人开设的“墨海书馆”有中文译本,便跑去学习。在那里,徐寿第一次领略了物理、化学、机械等概念,但也感到了知识贫乏,急需恶补。但在当时,中国既没有进行科学教育的学校,也没有专门从事科研的机构,他只能自学。从此,徐寿成了墨海书馆的常客。他一边学习一边实验,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表现出超凡的创造能力。他偷偷到黄浦江洋人的小火轮上查探后,就明白了轮船的工作原理。回来后如法炮制,竟然无师自通地掌握了制造方法,一时间声名鹊起。

  当时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徐寿受邀去做技术工作。他用自带的工具和土设备,仅用一年多就做出了中国史上第一艘由蒸汽动力驱动的轮船——“黄鹄号”。所用技术是他自学而来,蒸汽轮机的构件是用锉刀一件件锉出来的。洋人难以置信,派人实地探访,结果惊呼“所用材料均由徐氏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称赞徐寿是机械制造的天才。

  此后,徐寿由一个“土专家”变身为真正的科技专才,深得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重臣的倚重,主持江南制造局的技术工作。在此期间,徐寿督办制造了史上第一艘和第二艘国产军舰“惠吉号”和“操江号”,使官办军事工业达到高峰,同治皇帝亲书“天下第一巧匠”御赐徐寿。

  徐寿已然功成名就,但科技人才的缺乏一直是他的心病。为此,他多方奔走,呼吁创办教授科技知识的学校,培养更多有用之才。终于,“格致书院”于1876年落成,开设矿物、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等多门课程,成为中国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识的学校。同时,我国史上第一本科技期刊《格致汇编》一并诞生,徐寿在上面发表的《考证律吕说》,被世界顶级科技杂志《自然》以《声学在中国》为题刊发,成为在此刊发表文章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此外,徐寿还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家引进、翻译西方科技类书籍的学术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他亲自参与翻译的书籍有26部,共计290多万字,内容涵盖兵学、矿学、化学、船政、工程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也出自他手。

  徐寿,一位屡试不第的“白丁”,自强不息,自学成才,终成科技巨匠,创造了史上多个第一,为近代科技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