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想吃什么呢?

我们的“亲子作文大课堂”开讲了这么长时间,一直都是由家长传授成功的作文家教经验,再由孩子展示“教学成果”。

聪明的小朋友一定有这样的疑问:这些爸爸妈妈虽然很会教,可是,他们会“写”吗?他们自己的作文到底写得怎么样呢?会不会还没孩子写得好呀?

为此,我们的“大课堂”特别推出“同题竞技”,让家长和孩子来个对擂,看一看,大人写的作文和孩子写的作文有什么不同,再想一想,通过这些不同,你可以学到什么样的写作经验。下面,有请本期对擂的亲子——刘木易妈妈和刘木易!

轻轻推开记忆的大门,一段段尘封的美食记忆涌上心头:美味香甜的麦芽糖、松脆爽口的冬米糖、软糯“Q 弹”的姜糖麻糍、嚼劲十足的绿豆面、清香绵软的番薯粽、酥脆喷香的猪油渣、香气扑鼻的猪油拌饭……它们都烙印着童年的味道。

我早就想吃绿豆面了。这绿豆面可不是绿豆磨成的面,它是由番薯粉压制而成的,色泽嫩绿如翡翠,是我老家大荆的特色美食。“炒绿豆面了!”小时候,一听到妈妈宣布这个好消息,我和妹妹就会围在柴火灶前,给妈妈打下手。将绿豆面放入铁锅中,加入猪油爆炒,再放入红红的猪肉片、金黄的鸡蛋丝、棕色的香菇丝、翠绿的包心菜和芹菜段……然后倒入料酒,随着一声声“吱——吱——”,香味在厨房里弥漫开来。盛在盆中的绿豆面似一座绿色的小山丘,五色配菜镶嵌其间,是一道让人大快朵颐的美食,也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顾不得欣赏,我们赶紧用筷子夹起炒绿豆面往嘴里塞。肉片喷香,芹菜爽脆,香菇鲜美,蛋丝弹滑,口感软嫩、劲道足,美味不断刺激着味蕾。灶台前那柴火的噼啪声、鼓风机的呜呜声已经随着时间慢慢消逝,而绿豆面的香味却永远都不会改变,那,是属于童年的味道。

妈妈开篇就罗列了自己小时候爱吃的美食,麦芽糖、猪油渣和猪油拌饭等都颇具年代感(和当下注重健康、提倡清淡饮食的观念不同,当年因为物质条件比较匮乏,高糖、重油的食物是大家最期盼的美味)。而把这道由小作者的外婆亲手烹调的地方特色小吃炒绿豆面作为“排头兵”隆重介绍,足见小作者的妈妈对它的喜爱程度,那细腻的笔触,把大家肚子里的馋虫也勾出来了!

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有姜糖麻糍。一个个雪白的、如汤圆大小的麻糍,浸泡在特制的红糖姜汁汤里,软糯中带着香甜,还有一丝姜的辣味。“捣麻糍啦!”小时候,每年过年,家家户户总少不了捣麻糍。大人们将糯米浸泡好后,放入竹笼屉里蒸。伴着热腾腾的蒸汽,糯米饭被倒入石臼中,重头戏即将开场。只见大人们手起棍落,用木棍敲打着麻糍,旁边有人有节奏地用手给麻糍翻面,双方配合得默契十足。我们这群孩子则在边上踮着脚,等着,盼着。伴随着木棍和石臼撞击的砰砰声,和着幽幽的清香, 麻糍变得雪白而光滑,好似迷你雪娃娃。把它们从拇指与食指间挤出,让它们跳进红糖姜汁汤里,我们这群小馋猫也顾不得烫,拿起筷子就吃,连嘴巴上、衣服上沾上的姜汁也会被我们舔得干干净净。

当年的孩子们无一不盼着过年,因为好多美味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大家毫不掩饰的馋相让我们不禁好奇:这姜糖麻糍究竟有多好吃呀?

记忆中,换糖人敲打铁凿发出的叮当脆响最是动听。那时的牙膏皮可是宝贝,攒下来可以换麦芽糖吃。我总是小心翼翼地拿着裹着白糖粉的麦芽糖,先闭着眼闻一闻,让淡淡的麦香味涌入鼻腔,然后再将糖含在嘴里,轻轻一咬,软软的,滑滑的,糖在口腔里慢慢融化,真是齿颊留香。

孩子都爱吃糖,在“爱屋及乌”的妈妈耳朵里,连换糖人发出的敲打声都是悦耳的,而用牙膏皮换糖的细节更是妈妈辈的专属记忆,“创可贴”们一定觉得很稀奇吧?

记忆中,馄饨担子发出的笃笃声最是醉人。每天晚上,卖馄饨的穿梭在大街小巷,一边走一边敲邦子。“馄——饨!来碗馄饨!”听到顾客的召唤,卖馄饨的人便拿出一屉包好的馄饨放入锅里。馄饨的皮薄如蝉翼,煮好后浮起来,撒上调料,搭配菠菜,一碗香气扑鼻的馄饨汤便成了夜晚最温暖的记忆。

时光的车轮渐行渐远,童年的味道永远留在我记忆的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