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简宁

碑上的刻痕,墨色淡了,该补了。

哪家的酒香飘进了这清明时节的蒙蒙烟雨呢?循着味道望去,是撒在先辈墓前的黄酒,把秋天的醇厚灌进了春日的“杏花村”,让人慢慢织补起属于从前的一些东西。

我们去扫墓,带了很多食物以及香烛等。此外,还有两小罐油漆,一黑一红;两支毛笔,平平常常。“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肩扛着铁锄,锄头还沾着泥巴,饶是这样可笑的装束,也抵不过清明的冷雨凄清。

站停墓前,一点微黄的烛火在雨中飘渺不定地闪烁,看上去很危险。而墓碑上的字迹也终于显露出时间的侵蚀,余下一点红色艰难地残存在缝隙中。此时那油漆才大显身手,细细的笔尖上粘着一大块油漆,沉甸甸的,有些撑不住。我急不可耐地伸手拿笔,想沿着那痕迹描下去。可石头的质地粗砺砺的,哪如纸张那样平滑,这字补来实属不易。

“一八”、“一九”……一笔又一笔,毛笔头渐渐顺应了刻痕的轨迹,在坚硬的石块上留下了轻描淡写的墨痕。比较之下,那刻印却是那么深。短短几字无法叙述先祖的生平,只有左侧子孫儿女的名字能将其故事讲述。那是我们正在补的、永久的怀念。

墨痕全部上了新,有几滴漆不慎在凹痕处滑落,无法补救,但没有大碍。毕竟,那字迹还是磅礴有力的,一笔一锋,都是刻出来的记忆。而我们要让记忆长久地新颖,以心中一寸土地的绵薄之力,去补对先人的怀念。

你看,这片黄土,在清明的雨露中湿润了,多容易让人想起牛蹄的踏印,好像在这乡间小径上远走了。只是那一份悠然哀婉,那一曲笛声还绵绵不绝,引着我们向对先辈的思忆中走去。你看,那酒冲开的一小圈土已经凝回大地,那一圈杂草繁叶被拨开,那三两支香头簇着烟灰,灰中有一星火光,母亲叫我接过它。

我手握着香,在这细雨里深深地伏下身去。不单是墨迹和细雨,我也要在此刻,躬足了身去补那悠长的念想……

浙江省嵊州市剡城中学教育集团城关校区

指导教师:何黎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