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鸣:十年“焊”海筑奇迹

作者:未知

2018年10月23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全线贯通。这个超级工程,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至此,香港、珠海和澳门跨海相连,通途无阻。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一个“难”字。条件“难”——建设条件之复杂,是以往世界同类工程都没有遇到的;技术 “难”——在港珠澳大桥之前,全中国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来不到4公里。

挑起这个重担的工程师林鸣,面对这一道道难题,有无奈有惆怅,但依然得想办法解决它。在没有自主技术的情况下,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只能选择与世界上技术最成熟、先进的公司合作。可是与荷兰公司的谈判过程异常艰难,人家开了个天价:1.5億欧元,约合15亿人民币!最后一次谈判时,林鸣妥协说:3亿人民币,一个框架,能不能提供给我们最重要的、风险最大的这部分的支持?但是,荷兰人戏谑地笑了笑:“我给你们唱歌,唱祈祷歌!”

跟荷兰方面谈崩了之后,林鸣和他的团队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可以走——自主攻关!

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林鸣和他的团队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将33个每个重8万吨的钢筋混凝土管在50米深的海水下安装连接成长达6.7公里的海底通道,这一项施工的技术难度,堪比“海底穿针”。经过反复钻研、精算,2013年5月,历经96个小时的连续鏖战,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安装成功!这太了不起了!可是,第一节的安装成功并不意味着后面32节安装都可以简单复制,严苛的外海环境和地质条件,使得施工风险不可预知。这是个高风险的事情,林鸣每一次安装,离开房间的时候,他都会回头看看那个房间,因为每一次出发,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出发。

10年来,几乎每到关键和危险的时刻,林鸣都会像“钉子”一样,几小时、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地“钉”在工地。只有体型的变化暴露了一切:他瘦了整整40斤。

2017年5月2日早晨日出时分,最后一节沉管的安装,终于完成了,船上一片欢呼,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中国乃至世界各大媒体,都在为这项超级工程的完美落幕欢呼,而此时的林鸣,却在焦急地等待最后的偏差测量结果。

偏差16厘米,这于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而中国的设计师、工程师,包括瑞士、荷兰的顾问……大多数人也认为滴水不漏,没问题。但林鸣说:不行,重来!

茫茫大海,暗流汹涌,把一个已经固定在深海基槽内、重达6000多吨的大家伙重新吊起、重新对接,一旦出现差错,后果不堪设想。“算了吧。”“还是算了吧!”几乎所有人都想说服林鸣罢手。

这时,林鸣内心出现一个声音:“如果不调整的话,会是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里,一个永远的偏差。”他把已经买了机票准备回家的外方工程师,又“抓”了回来。经过42小时的重新精调,偏差从16厘米降到了不到2.5毫米,缩小了几十倍的差距!那一夜,他睡了10年来的第一个安稳觉。

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十多年的时间,林鸣走完了港珠澳大桥这座世界最长、难度最大的“钢丝”,向他迎面而来的是“最美工程”、“最美隧道”的标语。在他看来,高品质的工程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越是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越要做好。

热议锐评:最后一节沉管安装完成后,所有人都沉浸在完美落幕的欢呼里,只有林鸣推迟了这庆祝的喜悦。面对最后一节沉管在允许范围内的误差,在所有人都想“算了吧”“差不多,不会有问题”的时候,林鸣依然坚持重新再来,直到可以达到他心中“满意”的那个标尺。攀登下港珠澳大桥这座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恰恰是因为林鸣的心中有标尺——面对困难,他心中有不屈的标尺:自主攻关战胜它;面对误差,他心中有满意的标尺:最小范围的偏差。古语有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林鸣这样的精益求精,在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依然严苛地执行着自己心中的“标尺”,才能让奇迹发生。

素材运用:心中的标尺;完美;不屈;担当;做自己的英雄……

(资料来源:搜狐网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