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德之美

作者:范一直

“弱德之美”的命题,由叶嘉莹先生拈出。

叶嘉莹说“弱德”是“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压力下,仍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她特加说明:“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那不是弱德。弱德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持守,是在重大的不幸遭遇之下,负担承受并且要完成自己的一种力量。这力量不是要用于进攻。

“弱德之美”,首先美在“不争”。杨绛借英国诗人兰德暮年之作《生与死》中一句诗,自述心志:“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人生固然离不开进取或打拼,但问题是如今社会上很多人争名夺利,争得太急切、太咄咄逼人、太不择手段了,甚至失去了道德底线。“弱德”不争,不讲进攻、侵犯和征服,而重在珍惜和持守。“弱德之美指身处弱势或逆境,仍不忘初心,坚守自我,努力尽责,用叶嘉莹的话说就是“要完成自己”。

作为一种在困逆之境中的坚守,“弱德之美”虽和鲁迅推崇的“真的猛士”和“过客”精神多有落差,但其内敛的人格操守、坚韧的精神力量、不寻常的定力和耐心,值得称道和敬重。在艰苦的岁月里,很多知识分子正是凭着“弱德之美”顽强生存,并在内心维护人格尊严。

古人有“发潜德之幽光”的名句。“弱德之美”就是一种闪烁着淡泊而皎潔之“幽光”的“潜德”。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也特地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出发,加以阐释,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对此,你如何看待,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