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治国志行修身事

作者:智慧

犹记那段碑文:“年轻时,我想改变世界,但最后我连家庭都没有改变。如果我从改变自己开始,我将改变世界。”这段碑文与我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不谋而合。改变,当秉治国志,行修身事,平天下不忘修身,修身不忘平天下。

平天下不忘修身。千里积于跬步,江海成于小流。改变世界,当从改变自己开始。

崔永元在“179爱心计划”中,提倡大家不论贫富,每人每年至多捐179元,取“一起救”之意。这不是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只是从“沉默的大多数”到行动者的微小改变。“给孩子加个菜”看似渺小,谁又能说教育的改变不在这一菜一饭中?“为什么这一途的滋味是苦的?”但即便尝尽教育之路的艰辛,陶行知依然坚持在最基础的层面上埋头苦干,身体力行为孩子们讲课,编课本。“喜欢花,喜欢树,喜欢儿童,喜欢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的他给菜园取名“生生菜园”。生生不息的希望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时,中国教育也为之改变。

钱钟书说:“目光放远,万事皆悲”,但目光放远,同样万事皆空。不若从改变自己开始,行修身事。

修身不忘平天下。怀有“敢教日月换新颜”的雄心壮志,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柴静问郝劲松:“一个人的力量能改变什么呢?”他回答:“看看罗莎 · 帕克斯,整个世界为之改变。”提及的帕克斯是美国一位黑人女裁缝,因为“讨厌屈服”而拒绝给白人让座的她引发了黑人抵制公交运动。她的葬礼上,国务卿赖斯说:“没有她,我不可能站在这里。”回答者郝劲松是一名律师,在火车上要求开发票被拒的他以公民的名义起诉国家税务局。他说:“我想要宪法赋予我的世界。”提问者柴静是一名记者,怀有“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的信念,她制作《穹顶之下》,为保护环境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我有一个梦想。”尽管三个人的梦想各不相同,但从绝望之岭开出希望之石的他们,都心怀治国平天下之志,最终让世界为之改变。

修身不忘治國,治国不忘修身。修身治国,相辅相成。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胡适修身治国,成一代文学大师。“怀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黄大年知行合一,成一代科学巨匠。“真诚,深入,大胆地看取人生,写出国人的灵魂”。鲁迅弃医从文,以改变自身来改变世界,是黑暗中的一道光。

志在改变世界的乔布斯何曾好高骛远,不也用行动在改变自身吗?志在不被世界改变的《熔炉》哪里安静一隅?电影刚上映,被影片打动的韩国民众就发起了要求重启调查的百万人签名活动,上映第六天,案件重新侦办,第三十七天,国会通过了《熔炉法》,这难道不是改变了世界?二者可谓殊途同归。

改变自身与改变世界并不矛盾 。改变世界是改变自身的目标,纵使无法达到,亦是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改变自身是改变世界的途径,纵使道阻且长,依然逆流而上。

秉治国志,行修身事。用不被世界改变的我们,改变世界。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人类生活幸福的本源。”我同样认为,尊重参差多态的个体,乃国家发展之本源。

民国风度是什么样的风度,没有人能说得清。但也就是因为它说不清,道不明,才足以显现它是多么深邃、繁杂、多元、自由。譬如国学大师刘文典,他在讲解《月赋》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侃侃而谈,俨然《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这样的课,“绝”就绝在它的不拘一格。这是一种自由不羁的做学问的方式,蕴含着一种自由不羁的生命存在形态。因此,它给予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

忘记民国风度是危险的,忘记就是背叛,背叛那些应该被称为新中国脊梁的人。

只记得民国风度是更加危险的,前进才是力量,是可以扭转社会风气的力量。

——智慧《参差多态的民国风度》(节选)

(编辑:王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