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圃露庭霜何寂寞

作者:王一涵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时隔多日,这首歌依旧在我脑海中循环,循环,无限循环。

那段兵荒马乱的时光,在我脱下戏服,梳起头发的瞬间,戛然而止。

一朵牡丹静静凋谢,但花香仍留在我心间。

一问:牡丹是谁?

是一位青楼歌女,具有类似阴阳眼(这个定位欠准确)的特异功能。

这是我初人剧组,浏览完剧本的最初印象。

初稿是这样的:民国时期的歌女牡丹,在一次演f{{后被一位长官和他的助手询问是否认识一起凶杀案的被害人,这勾起了她的回忆,当年她即将被贫困潦倒的父亲嫁到一户她讨厌的富贵人家,婚前她投河自尽,却被一个心智不全的男孩阿杉所救。如前所述,牡丹有“特异功能”,她看出阿杉有九条命。出嫁后,她无法忍受那种生活,便找到阿杉,和他一起在马戏团表演魔术,是那种切割人体的魔术(我叫它“五马分尸”)。他们前后“变”了七场,实际上变成牡丹夺走了阿杉的七条命,那天阿杉救牡丹时用掉了一条命(因为他并不会游泳)。这就是说牡丹利用阿杉达到目的后,阿杉只剩下一条命了,而那场凶杀案的被害人便是阿杉,牡丹回忆至此,向长官坦白了她认识阿杉的经过。正在他们进一步询问时,有一位“宋小姐”(宋琴)来找牡丹,她是牡丹的朋友,牡丹看到她的神态,联想起凶杀案那晚自己的经历,明白了是宋小姐要杀自己,而阿杉跑过来挡了那一枪。牡丹最终没与宋小姐见面,后来她从长官那里得知,宋琴是阿杉的姐姐,十年来她一直跟着自己想为弟弟报仇。

看完剧本,孙编剧让我帮他改一改,我便稍微润色了一下语言,把一些旁白改成了台词和动作,又查找资料,删除了一些不大符合时代背景的元素。

在这遍改稿中,我对牡丹这个角色有了新的认识。

她的内心曾经纯真美丽(虽然表现得不明显,但一定有),但贫困的生活、不如意的婚姻逼着她改变,她变得不择手段、心狠手辣、忘恩负义,以至于让一个天生痴傻的人为她死了九次,而当她知道那一枪是阿杉帮她阻挡时,她的内心应该是矛盾的、痛苦的、愧疚的。因此我加入了一段结局:这件案子审结了,宋琴被判刑,牡丹离开了舞台,几个月后,人们得知了她白尽的消息。

当时,我在加入这段结尾时,与孙编剧有一段对话:

我:我把牡丹写死了,你会不开心吗?

孙:不会,不过你要她怎么死啊?

我:自杀,因为经历这么多事之后,她应该生活在矛盾中。

后来经历了一系列“风波”,最后我扮演了牡丹这个角色。

于是我反复研究剧本,每天告诉自己我就是牡丹、我就是牡丹,对这个角色的认知也逐渐改变。

我曾经觉得牡丹是一个先正后反的角色,经过变故之后完成了性格逆转,后来我发现这个角色开始时心中就有恶的种子,它不断萌发、生长,直到最后一刻,牡丹用了断自己的方式找回心中的善。

这是我对这个角色的最终定位。

二问:我是牡丹吗?

可以肯定,答案是否定的。

我刚加入剧组时,郑导演扮演牡丹,这个角色很适合她,可后来她选择只在幕后做导演。我想说的是,她真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导演,虽然没有上场演出,却是全组最忙碌的人,她把导演工作做到极致,但我觉得她退居幕后实在屈才了。

那天,孙编剧来找我,说:“你演牡丹吧。”

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我的脑子里立即出现了湘云将黛玉与戏子相比的情境,我不想演歌女。

我坚决地告诉他我不能演,我颜值低,还不会演戏,上场会紧张,会忘词,我甚至拉出我们组其他女生当挡箭牌——我历数其他人扮演这个角色的种种优势……可这些理由被逐一否决。于是,我无奈地接受了

《红楼梦》剧组选角时,陈晓旭曾倔强地告诉导演:“我只能演林黛玉,我就是林黛玉,如果让我演别人,观众会觉得是林黛玉在演这个角色。”我了解我自己,牡丹这个角色不适合我,可不管适不适合,已经定了。

因此,我要尽力融入这个角色。

三问:我如何成为牡丹?

我接受了“我必须是牡丹”这一现实的第二天,我开启了漫长的背台词之路,但我仅仅是毫无感情地背诵。

这还不够。

我想知道民国时期的歌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尝试着问别人,也重读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甚至回忆起《琅琊榜》中的宫羽、《水浒传》中的李师师、《红楼梦》中的十二官等来自不同时代、具有不同身世命运的以卖艺为生的女子…

她们大抵是孤独的,是外表光艳内心荒凉的,而牡丹,这个具有特异功能和特殊经历的歌女,应该比她们多几分矛盾、几分沉重,多了几分欲说还休的复杂情感吧。

剧组里的同学开始叫我“牡丹姐姐”“丹丹”这些奇怪的名字,我也渐渐入戏了。

从对牡丹这个角色的陌生,到同情与愤怒,再到爱恨交加,最后我发现这些情感渐渐转嫁到自己身上。排练时,我甚至质问自己:为什么如此忘恩负义?为什么如此心狠手辣?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事?!

后来的事实证明:内心涌动的情感由于种种因素无法在舞台上表现出來,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

但我不后悔,不后悔当初付出的那种强烈的情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