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与君子

作者:李杭媛

“匠人”对于当下的意义,如果只局限于踏实干好本职工作、孜孜不倦提升专业技能,不啻将其精神内涵缩减成为某种职业技能标准。无论是庄子借庖丁之口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还是魏源所谓“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研磨专业技艺的更高境界是“进乎道”:在掌握技术原理中,参悟普遍规律,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修养。

故日:大国工匠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工艺和技术,更是他们在潜心钻研、斤斤计较品质和手艺的过程中,对于工作的专注与热爱,对于技艺传承的文化思想的敬畏与坚守,对于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本次作文以学生熟悉的中国文化经典《论语》为切入口,通过对“君子不器”的不同理解,让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进行深入思考。以这样一道具备一定争论空间的古今对话式作文题,激发学生对于古之“君子”与今之“匠人”内在的思想脉络、逻辑关系的离析与评价,既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也具有议论文说理与审辨思维的训练价值。

文题

《论语》:“君子不器。”

朱熹《集解》注释:“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君子不应该只是做一件器皿,囿于一技之长,而应该博学多能。

《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思想,器是工具。也即,君子不应拘于工具、方法,而应有志于“道”。

当今时代,有人认为孔子“君子不器”的观点已经不适用于专业分工明确的现代社会了,这个时代恰恰呼唤甘做“小器”的匠人。

…………

以上对于“君子不器”的不同理解引发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800字左右。

题目解析

对于“君子不器”这句话的理解难点在于如何理解“器”的内涵。何为“器”、怎么看待“器”、这个时代的君子应该“器”还是“不器”?材料提供了两种思维角度。朱熹的注释将“器”解为只能用于一种用途的器皿,引出关于“专精”与“广博”的讨论;《周易·系辞》对于“道”与“器”之间“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参照式定义,提示学生思考作为工具、方法、手段的“器”与作为思想、文化、精神、追求的“道”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讨论“专精”与“广博”,还是“工具”与“思想”,材料最后一句话给学生一个思考现实问题的思维起点:我们今天所热议与提倡的匠人恰恰就是在某个行业做到专、精、尖的“器”,可是孔子却说“君子不器”,究竟该怎么理解和评价现代匠人的“器”呢?

最简单的立意方式是,从材料中选择一个角度(也可自立角度,但难度较大),探讨当代之“器”应该“专精”还是“广博”,应该成为实用型的“工具”,还是追求超越性的“思想”。当然更具思辨性的思维路径是,离析二者之间不一定矛盾对立的关系,或探究古今发展变化中社会文化对于二者定义与评价的不同。最复杂的立意角度是,将“专精”与“广博”、“工具”与“思想”两种理解放在一起思考,探析其中的关系。概念越多,关系越复杂,把握难度也越大。

其实,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结合当下现实,探讨君子、器、道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带给我们的思考。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君子”是对一个时代之理想人才或人格特质的定义,那么“专精”与“广博”就是探讨君子的能力品质,而“工具”与“思想”是探讨君子的人生追求与价值定位。对于今天的匠人而言,“专精”于业未必一定不能“致道”。相反,由“匠气”到“匠心”,将工匠精神放置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审视,匠人们对于工作的沉心静气、孜孜求索恰恰是源于他们对工作、生活乃至自身价值追求之“道”的修行与操守。对于他们,工作不止眼前的苟且,更是诗与远方。对于我们,又何尝不应如此?

适用素材

做个“匠人”,修颗“匠心”(节选)

赵越

“匠人”都有一颗“匠心”。嗜之越笃,技巧越工。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竭其心智、穷其工力,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不汁得失、心甘情愿。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制造业之魂”,更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有事做的人是幸福的,内心宁静的人也是幸福的。努力做个好“匠人”,拥有一颗“匠心”,这是一条通往事业成功的路,也是一条通往内心宁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走好。

“人技共进”诠释现代工匠精神(节选)

刘艳琼

工匠精神并非手工至尊,更要人技共进。言及工匠,我们首先会想到庖丁解牛、佝偻承蜩等典故,但这只是传统的“手工匠”精神,现代化工匠精神需要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

在纪录片《大国工匠》里,高铁列车部件打磨工宁允展,能将手工打磨精度控制在0.05毫米以内。他有灵性,有悟性,是带着思想打磨的现代工匠,而不是简单的“惟手熟尔”。

真正的工匠精神渴求富创意、有创见、敢创新的匠人,只有在“创”中才能成就这样的匠人。“创”者,从仓从刀,敢于对既有知识仓库内的成果大刀阔斧改造,这是现代工匠精神应有之品质。

“匠”在字形上可以理解为:在有限空间内斤斤计较。工匠精神需要斤斤计较,不仅汁较品质、手工技艺的炉火纯青,更要计较手工与科技的相互增益,计较富创意、有创见、敢创新思想的诞生。而倘若我们仍是宣传打磨工甘心住小破房、骑电动车,则极易误导人们,认为鼓励工匠精神是鼓励人人安心做忙碌的陀螺,这也显然不利于工匠精神文化的发扬光大。

立意与片段

观点1

个人发展自专于一技之“匠人”始,国家发展需博学多才的“君子”终。

片段

于个人而言,想要有所成就,便不应好高骛远,应专心成为小“器”之匠人;于国家而言,仅仅有匠人不足以纵观历史、横览世界,难以为一国的崛起确立正确的方向,仍需“不器”之君子。

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新事物不断涌现,许多人对于新事物给予极大关注,不专心于原有的专业,而妄图以“不器”成就大事。殊不知,“不器”的基础是对于“道”的深入思索与透彻理解,没有对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理解,他们所谓的“不器”只是“多器”。一项专长尚未掌握透彻,便渴求多项专长,岂不是痴心妄想?因此,于我们而言,尚未有对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理解,便应该专心于自己专业的方向,潜心钻研,练就一技之长。就如“谭木匠”不炒股票,不做地产,只执着做一把把木梳,从“我善治木”到“我善治本”,达到匠人的极致。

于我们而言,成为匠人是对自我能力的认知,是脚踏实地的体现。但于国家而言,仅有匠人是不够的。正如泰勒所言:“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倘若国家巾人人皆囿于一技之长,那么便难有宏伟的设想,国家便会止步不前,无法腾飞。可见,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不器”之君子。

对于尚处于高三的我们而言,既应感叹博学多能之人对祖国的重要作用,更应深省自身,明确发展一技之长为自身的日标。想要助力祖国崛起,便要安于眼下之事,待到擁有一技之长后再探寻事物间深奥的联系,成为建设祖国的“君子”。

——吴宇清【北大附中高三】

观点2

从古今对比中分析古人与今人对于“专”与“博”的评价标准何以相异,肯定今人之“器”。

片段

孔子言“君子不器”,这在他所处的时代着实考究。君王需要贤才以治国安邦,若贤才只精通文学,其他样样不行自然不能被称之为贤,博学多能便成为君子的评价标准。

而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标准早已和孔子那个时代不同了。如果你某方面有特长,便可专攻一项,最终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这也是成功的人生。知名作家韩寒,他甚至高中就因挂科而退学,论起理化生,他也许还不及一名普通的高中生,但他在这个专业分工明确的时代,在写作领域练就无限的能力和技术,而后获得成功。由此观之,“君子不器”在当下的确不合时宜,我们更应在某个领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张霁颐【北大附中高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