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意义

作者:徐姝吉

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平淡庸碌是生活的常态,固然无可厚非;但全然沉浸在世俗的奔忙中,久之,难免容易失去敏銳度和创造力,在自我重复中慢慢丢掉生命的趣味。而阅读,恰恰是日常的疲惫挣扎中的那一缕光芒,让人看到“苟且”之外的“诗和远方”,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和无限的可能性。

在书中,有一个更大的世界。通常,人的视野与认知必然受到其生活轨迹和经历所局限,而突破这种局限最简单又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便是阅读。你会在沈从文的《边城》里看到,原来这世界上还有这么美丽的风光、这么淳朴的人儿;你会在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里看到,原来这世界上还有这么不一样的景色、这么酷的生活方式。远方开始进入你的视线,你心灵的疆域被大大拓展。蒋勋说:“人需要出走。”其实阅读正是一种精神上的“出走”,将自己从生活的繁忙与庸常中抽离出来,透过文字去体会和接纳那些不一样的声音。这个过程中一点点矫正过去的狭隘与偏见,既是向外的观察与探索,又是向内的反省与检视。

阅读,使人的精神变得丰盈。阅读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我们形成相对自信的内心世界。许多人常常感到寂寞——人群中的“寂寞”,置身热闹中的“寂寞”。而产生这种寂寞的原因往往在于心灵的空虚与精神的贫乏。而阅读,恰恰能使人具备长期抵御寂寞的能力。一方面,那些曾读过的文字成了思想的一部分,随时供我们回味,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阅读又让我们的头脑充满活力,即便在寂寞中也能诱发关于自我、存在、生命的深邃思考与体验。胡风忍受了长期与世隔绝的关押,靠着回忆与思想抵御住了寂寞对人性的残害,这种能力除了靠阅读培养,恐怕很难有别的办法。阅读,使人悄悄具备了自给自足的“精神驼峰”。

其实,我常想,当我们苦心竭力地追索着阅读之意义时,是否已在不知不觉中失掉其意义了呢?当“荐书”成为一种时尚,当名人、作家们被反反复复地追问“对你影响最大的书是哪一本”时,我们焦躁地渴望着有那么几本书可以让我们快速脱胎换骨,渴望着一本浓缩了自己需要的一切营养的书籍。这是这个时代的病,“完善自我”“提升气质”的口号掩不住人们骨子里的功利与浮躁。然而,真正的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应当是“漫无目的”的,不需要刻意追索阅读之于人生究竟有何深远意义,因为它是人最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最自然而然的精神状态、最不可割舍的生命乐趣——而在这个过程中,所谓“意义”便也悄然而至了。有人曾说:“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过就是再也无法拉我心爱的小提琴了。”音乐、阅读皆如此,其至高的境界在于超脱了一切意义本身,重要到可以与生命画等号。

康德说:“人是目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成为更完善的人,为了更好地活着。阅读,不应该是通往成功的手段,而是关乎生命的更崇高命题。阅读吧,读一些“作为一个人而读的书”,生命白会答之以“意义”。

名师点评

考场作文是对文题的丰富、深化,是用恰如其分的素材让题目更有深意,本文正是如此。作者提到沈从文的《边城》、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蒋勋、胡风、康德,都是为了阐释“阅读,恰恰是日常的疲惫挣扎中的那一缕光芒,让人看到‘苟且’之外的‘诗和远方’,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和无限的可能性”。

(刘金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