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书包”不是“标签”,而是一种善待

作者:汪绍华

  近期看到朋友圈都在转发“开车的朋友,看到背这种橙色书包的孩子,请放慢车速”的倡议。第一次看到时,我被“暖”到了。可是,关于“橙色书包”的公益活动,却引来了“另一种”声音:这是在给听力障碍儿童“贴标签”,让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其实,“贴标签”是看到的人的主观心理活动,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善待“橙色书包”,那这些听障儿童自然就不会感到“特殊”。

  中國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唤起全社会对听障儿童出行安全的关注,因为这些儿童听力存在障碍,在大的公共交通环境中事实上处于弱势状态,因为听不见,他们无法准确地分辨是否有来车等情况,所以极易发生交通意外,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悲剧。如果这样的做法能让每一个公众都知晓情况,那么我们在行车过程中自然也就会有这样的心理约束——看到“橙色书包”时就要踩一踩刹车、放慢速度。

  虽然,“基金会”以“橙色书包”作为听障儿童的标识,但这不是在给听障儿童贴标签,也不是在搞特殊化,更不是在歧视这些听障儿童。“相由心生”,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对事物的理解、解释、观感,由他的内心决定,所以,当你以一颗“善意”的、没有任何杂念的心去看待“橙色书包”和听障儿童的时候,你就会觉得那是全社会给予他们的一种关爱,你也会自觉地去响应“放慢车速”的倡议,如果这样,今天我们的举动不是让这些孩子们自卑,而是让他们在心中种下一颗“爱”的种子。

  “橙色书包”,颜色鲜明,即使在光线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也很容易辨别,让听障儿童背上“橙色书包”,让他们在马路上能够被及时发现,这不是“贴标签”,而是一种“善待”。

  (摘自为民网)

  【素材运用】不同的角度看出不同的问题,支持者认为“橙色书包”能够提醒司机,为听障儿童的出行提供保护;反对者认为“橙色书包”是区分听障儿童和普通儿童的标签,容易造成听障儿童的自卑。这两种观点的出发点都是保护听障儿童,因为看问题角度不同所以观点不同。只有人们放下心中的疑惑和看法,才能使“橙色书包”成为听障儿童的保护伞。

  【适用话题】善意;眼光;角度

  链接:暖心的官方介绍语

  “橙色书包”由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发起,用120元为听障儿童提供一个交通安全“护身符”。醒目的橙色书包加上反光条,用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为听障孩子们提供优先路权,保护他们的出行安全。“橙色书包”里配备了水彩笔、油画棒、排笔、速写本、手工纸等美术用品。他们的介绍语也很暖心: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对世界有独特的认知,有丰富的色彩表达能力。他们用眼睛记录下所有的阳光和彩虹。他们是敏感、安静的小天使,纵使听不到鸟鸣,却能够看到春风的颜色;听不到雨打芭蕉的美妙,也能够理解雨后彩虹的绚烂;听不到妈妈的呼唤,却能用手语打出爱的语言。他们用画笔发声,用浓艳的色彩和丰满的线条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爱。

  送给他们一份祝福和关爱,装载所有能够表达色彩的工具,凝缩成一个小小的书包。用最欢快活泼的色彩,用最温暖的颜色,让过往的车辆注意到人群中那个小小的安静的身影。让橙色书包成为天使的翅膀,保护他们的出行安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