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精英职场上华人难敌印度人

作者:华尔街二姑娘

  【适用话题】文化差异 被动与主动 机会与准备

  在美国读书工作的这些年,经常会聊到身边的印度小伙伴。他们跟我们很多中国人一样,都是在国内长大,直到研究生才来美国读书工作的。但他们总能用极短的时间站上各行业金字塔的顶端,升职比我们快很多。那么,这些跟我们教育背景相似的印度人究竟是怎样做到在白人的世界里平步青云的?

  1.他比你在乎,至少表现得比你在乎

  很多人都会有个毛病,进一家公司之前怎么看怎么觉得好,进去之后横看竖看都不顺眼,在工作中也容易表现得不在乎。但大多数印度小伙伴却不这样,前段时间公司有个创新项目需要几个人用正常工作外的时间来参与,虽然知道这个项目会有很多机会跟各方面的人接触,但一知道这是额外的项目,所有美国小伙伴和中国小伙伴都放弃了。只有印度小伙伴积极报名。借项目研究的机会,他主动约公司高层聊天,组织同届的内部分享,引荐自己的顶头上司也以专家身份参与其中。很快他便通过在这个项目中结识的人跳槽去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团队。

  其实,谁会对自己的工作百分之百满意?但哪个老板不想要一个表现出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即使没有机会也会积极给自己创造各种机会的人?

  2.得到了就不骚动了?

  印度人A是跟我同一批进公司的同事,当我们都还没认清我们这层楼的人的时候,她都已经可以如数家珍般讨论跟自己完全不相关的部门的人事变动了。震惊之余,我开始观察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才发现,她的午餐有一半时间都用来跟公司各个团队的人喝咖啡。陪一个人喝完后,了解了这个团队的情况,跟下个人喝的时候便成了谈资。就这样,她很快在公司几乎各个部门都有了熟识的人。于是哪里一有機会,她便早已迎上。说到喝咖啡,在美国的中国人都很有感触。找工作硬着头皮约喝咖啡的经历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但是一旦工作稳定,往往我们就觉得解脱了。

  同样是名校毕业,从千军万马中闯入名企,谁又比谁差?差的只是一颗永远在骚动的心啊。

  3.见缝插针快狠准

  我们从小总是被教育,机会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头上。但事实是,机会很少会被动地“降临”。再举个印度小伙伴的例子。该小伙伴在公司的管培项目里面,项目中有个部门很多管培都想转过去。但是跟HR(人力资源)交流后,被告知不能换部门,于是很多人便放弃了。印度小伙伴B却另辟蹊径。他先跟对方团队的人说我就是想学习,我用业余时间帮你们做项目。然后跟自己的领导说,对方团队非常需要自己的特长,他得帮助他们。终于等到机会来了,得知该团队有一个管培准备辞职,他便有了说服HR的借口:既然有个位置空出来,我又一直在做这个项目,对方非常需要我,又有什么理由拒绝?B在众人的艳羡之下顺利转入新团队。

  相信这些经验绝不只是针对美国社会。你可以说这些特质都是投机取巧或工于心计,但我想说,任何闪光的经验都必有其过人之处,不管怎样,少抱怨,多思考,多尝试,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王传生摘自微信公众号“这才是美国”)

  【素材运用】在西方职场上,印度人和华人都是外来人。但印度人的积极与主动,是成就他们事业的基石。相比之下,受传统儒家中庸文化影响的华人,的确有许多需要改变的地方。毕竟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争取来的。

  【速用名言】

  1.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结于人际沟通。——美国成功学家 卡耐基

  2.智商不高、情商高的人,贵人相助;智商高、情商不高的人,怀才不遇。——美国作家 戈尔曼

  (特约教师 周长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