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名师押题:孝道

作者:李凤成

  名师押题

  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写作。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孝经》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到了今天,人们又发展出“新孝道文化”,“新孝道文化”包括五个基本内容:孝敬;平等;保障;共享;和谐。

  关于“孝道”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禁止抄袭与套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押题理由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今中国教育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是我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而要求学生做到孝亲敬长位于6大条核心素养之一——责任担当之中,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中国的孝道文化由来已久,到了当今中国又有了新的变化,以此为命题方向符合高考命题引领学生成长的要求。

  审题点拨

  作文题的题面是由议论性文字与说明性文字组成。考生可以着眼于传统的孝道,可以着眼于新时代的孝道,也可以著眼于传统的孝道与新时代的孝道的区别,立意构思时可以赞扬,也可以批判。

  思考一:肯定孝道对中国社会的促进作用。考生可以谈孝道对个体的修身养性、家庭的融合、国家的兴盛、社会的凝聚力、文化的塑造的积极作用。

  思考二:批判传统孝道中的糟粕,比如材料里的《孝经》中的句子在被封建统治者用作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工具时就过于强调服从,使之打上了官本位的浓厚的烙印。

  思考三:发掘新孝道中的“新意”。现代新孝道文化不是传统文化的退化,而是时代新文化的进化。比如和谐,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人际环境,孝道文化在根本上是调整老年一代和年轻一代的代际关系。

  突围角度一:精细加工现实中不尽孝的现象,批判有力

  名师支招: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子女不对父母尽孝的丑恶现象,针对这些丑恶的现象考生可以予以批判。当然,在呈现丑恶现象时务必要呈现其令人气愤、痛恨处,以起到“打蛇打七寸”的效果。

  【佳作赏析】

  那个春节,一个小屋,三个人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高三(6)班 徐一峰

  有一则公益广告运用了超前夸张的手法呈现了以下内容:一位母亲年轻时说,等孩子上学自己就享福了;壮年时说,等孩子上大学自己就享福了;中年时说,等孩子成家自己就享福了;头发花白时说,等孙儿们长大自己就享福了,等到最后这位母亲都没能享到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无数的等待终究变成了一场场遗憾。

  外公的遗体是在去年冬天春节前火化的,外公有四个子女,我的母亲是大姐,临近春节的那几天我随母亲一同参加外公的丧事,还没进门口,便听到屋内人的哭丧。看到堂屋中央外公的遗体,母亲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扑通”一声哭着跪倒在地,我也是擦着溢出来的泪。外公是睡着死去的,外婆第二天早上才发现躺在自己身边冷冰冰的外公,外公的脸上没有痛苦的表情,倒是眉头紧紧锁着,仿佛有什么心事一般。待母亲哭过便与我一同去看外婆,外婆双眼通红,拿手帕的手也微微颤抖着,二姨和舅舅们也都回来了,在一旁与外婆商量着外公的后事,我竟才发现外公一家这么团聚的时候寥寥无几。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乘车去了殡仪馆火化外公的遗体。回来的路上大家一边话着家常一边感慨着后悔没让外公享到福,一路上外婆一个人看着车窗外的雪,冻得哆嗦了下身子。

  料理完外公的丧事,大家又要各奔东西了,不大的房子里就剩下了外婆一个人,母亲和我是最后走的,我边走边无聊地念着家家户户门前的春联,突然母亲停了下来,啜泣了起来,我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母亲就掉头原路跑回外婆家。待母亲气喘吁吁地到门口时,外婆正坐在椅子上望着地板出神,见到我母亲说:“都走了,一下子空落落的,还真是难受。”母亲几乎是哭着问:“快春节了,怎么家里连个春联都没贴?”外婆低着头说:“贴啥啊,孩子们又不会回来,我没打算过。”母亲当时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来了,那一年母亲、我陪着外婆一起过了春节。

  日子如流水般向前,孩子们在不断长大,父母们在渐渐变老。令我难忘的是外公去世那年春节外婆落寞、孤独的神情,我想无论何时,外婆的心里一定有一扇永远开着的门在等待着她的儿女们归来。希望世间所有的儿女们不要让父母们空守一场!

  名 师点 评

  文章直戳当下的“空巢老人”现象。外公紧锁的眉头、大家送葬回来时的议论都在告诉读者:子女们并没有尽好孝道。其他细节,如“待母亲气喘吁吁地到门口时,外婆正坐在椅子上望着地板出神”,刻画出外婆的孤独、落寞,让人动容。

  突围角度二:先破后立,以传统孝道中的糟粕为靶

  名师支招:不可否认传统孝道文化一度促进着当时社会的进步,但传统孝道文化中的糟粕同样贻害无穷。诞生于元代的故事集《二十四孝》可以说是传统孝道文化的极致体现,考生不妨辨析其中的故事,批判传统孝道文化中的不人性的地方。

  动天之德,当践行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高三(7)班 杭艳秋

  北宋名臣何铸曾说过,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千百年来对个体的修身养性、家庭的融合、国家的兴盛、文化的塑造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将“孝道”强调到极致的莫过于诞生于元代的故事集《二十四孝》。这是一本讲述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不可否认,一些篇目为人津津乐道。但更多的篇目中的“尽孝”方式在今天看来十分残忍。比如有则“郭巨埋儿”的故事。说的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在我看来,郭巨孝母之心可嘉,但为了孝顺母亲要杀儿子,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违背了人性,看似大孝,实则残忍。鲁迅先生在其文《二十四孝图》中也对郭巨埋儿这样“愚孝”的做法狠狠地做了抨击,他戏谑地说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封建地主阶级利用“孝道”愚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郭巨埋儿、卧冰求鲤等“愚孝”行径不会再有市场,到了今天,“孝道”有了新的内容。新的孝道倡导人们:孝敬;平等;保障;共享;和谐。其中的“平等”在我看来最能体现这个时代的风采。因为“平等”,才不会有“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样的愚昧之举;因为“平等”,才不会有《家》中的高觉新面对受欺凌的爱妻而爱莫能助的悲剧。平等铸就和谐。

  尽孝,其实并不难做到。亚圣孟子教得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个人常怀敬老之心,心境就会变得平和,也就更加能养成良好的品德。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当一个人能做到善待老人的时候,他就离圣人不远了。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尽孝”不应该是仅停留在口头的“甜蜜话”,更要实实在在地做起来!

  名 师点 评

  文章从北宋名臣的两句话导入,自然引出话题。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先破后立”的思路,其中重点肯定了“平等”在新孝道中的作用,文末作者提出:孝要实实在在地做起来。结论恳切,令人易于接受。

  突围角度三:突出新孝道的亮点,并列行文

  名师支招:作文要有新意,无非表现在写法上和内容上。就本材料而言,新孝道的亮点还是挺多的,构思时着眼于这些,那么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写法上,考生都能有所突破。

  【佳作赏析】

  平等·保障·共享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高三(6)班 王晓芸

  不久前,泸州川剧《报恩记》在成都上演,这部剧以弘扬孝道文化为主旨,摒弃了自虐式、作秀式的尽孝方式,打动了不少的观众。但我以为在当今提倡新孝道文化的背景下这部剧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剧中可以体现平等、共享等内容,不过,《报恩记》的故事背景是被设定在封建礼法最为严苛的南宋时期,你让剧作体现平等、共享岂不是要让导演发疯?这也愈加说明当今的新孝道文化新得可贵。

  “新孝道文化”包括五个基本内容:孝敬;平等;保障;共享;和谐。平等是我极其欣赏的。在封建时代要是有人要求在孝道中讲平等,那这个人就是大逆不道。孔子说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等级顺序不能乱,为人臣、为人子的只有服从。我以为对于父,给予应有的尊重是必要的,但凡事都要服从这就过了,比如,如果一个人有个昏聩的父亲,父亲的话总是有害于他,那他还要听从吗?显然不能。新孝道文化中的平等正是让孝尽得更阳光,更真诚!

  新孝道中的保障是新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实保障不是今人独创,古代的孝道也是讲求给予老年人生活以保障,《礼记·大道之行也》中就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其中“使老有所终”体现的就是给老人以保障。但是当今新孝道中的“保障”确实有和古代大不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今天的“保障”有着明确的制度支撑,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孝道红黑榜”、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等,而古代没有,只能说中国传统孝道文化里有保障老年人生活的思想因素,两相比较,差别可是判若云泥啊!

  再说说共享,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提供的12个关键词中,有一个正是“共享”。新孝道文化中的共享是指要确保老人们共享社会经济发展,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其他人群同步得到提高。這一点十分人性化,比如你有一部iPhone7,你也给父母买了部智能机,即使远在千里,你和父母也能“把酒话桑麻”。共享闪耀着耀眼的创新的光芒,这一内容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完全不具备的。如果说传统孝道是一潭死水,那么新孝道确实是一源活水!

  《报恩记》弘扬泸州传承至今的孝道文化,当代人在新孝道文化的滋养下将会上演更加动人的尽孝故事呢!

  名 师点 评

  开篇提出关涉孝道的戏剧,既扣题又有时代感;第二自然段承上启下引出写作对象——新孝道;第三自然段明确本文讨论的范围;主体三段并列行文,脉络清楚;尾段回应开头,并表达了对新孝道文化的愿景。全文首尾圆融,主体丰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