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专家朱显谟院士逝世:黄河水清了,他却走了

作者:未知

  【适用话题】爱岗敬业 奉献 执着

  人物时事速递>>·原创·

  据地质史专家李鄂荣考证,历史上有记载可查的“黄河清”共有43次,最长的一次为1727年,持续20多天。而新世纪以来的“黄河清”,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幕后的大功臣,是著名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朱显谟院士。朱先生毕生致力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2017年10月11日,他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102岁。网友纷纷留言悼念:黄河水清了,他却走了。

  人物素描1 唯愿黃河流碧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因位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每年13亿多吨的水土流失而使之成为颜色鲜明的“黄河”,特别是公元8世纪以后,黄河下游灾害频繁,成为一条害河。为了实现让黄河重流碧水的愿望,朱先生于1959年毅然告别了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来到地处西北农村的研究所。他的足迹遍布周边的山里河畔,经过几十年潜心调研,青丝成白发,他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以迅速恢复植被为中心的“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当时没有一个人相信黄河能够变清,认为他的理论是天方夜谭。然而朱先生没有被批评打倒,始终坚持完善治黄理论,终将“一片浊黄”变成“一派清流”。

  人物素描2 幸有青史映丹心

  朱先生一生非常俭朴,他有个饭盒,20世纪50年代野外考察时就带着吃饭、喝水用,20世纪90年代参加全国水土保持会议时还带着它。1965年国家动员科学人员下到农村,朱显谟已年届五旬,没有给他安排太多劳动,他就带了一套理发工具,给农村的老人、孩子理发。野外作业时,他爬不上去的地方,还会跟学生开玩笑说“拉老兄一把”。有些山很难爬,朱老年纪大了腿脚不便,甚至经常滑倒。他索性就坐在地上观测拍照,说“这样更稳当”。

  【考场仿真试题】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则150字左右的微评论。

  【范文示例】“希望天可以变蓝”“希望水可以变清”,不是多么新奇的愿望,然而当愿望不仅仅停留在愿望时,竟会有如此动人心魄的力量。流年暗换,初心不改。朱显谟先生用最朴素的坚守展现了最刻骨的浪漫。他与大自然战斗,却只为安抚,不为伤害。他的足迹,青山碧水记得,历史记得,人民记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