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玩“自媒体”吗

作者:倪方六

  【适用话题】文学的价值 自媒体 粉丝经济

  【素材分析】“自媒体”的前世今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从散发着油墨气息的纸张到如今的网络,文学市场一直都在。无论哪个时代,文学大咖从来不缺乏追随者,那些铁粉捧出的真金白银不仅奠定了大咖们的文坛地位,也是对文学价值的肯定。

  (特约教师 倪丽彬)

  NEW视野

  白居易与元稹是生死至交,元稹病危时委托白居易为他写墓志铭,临终前元稹将其收藏、车马、绫帛,以及银鞍、玉带等“价当六七十万”,作为酬谢送给白居易。一篇祭文竟值六七十万!不过,白居易念及两人的友谊不肯受谢,而元稹的家属执意执行遗嘱,最后白居易将这笔钱财施与了香山寺,还撰写了《修香山寺记》。

  如今,新词“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在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

  汉代朝廷重视宫廷文学侍从官,优秀的“笔杆子”还能当官。贾谊、司马相如等名家都是这样的“笔杆子”。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又无广告分成,只能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

  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据《汉书·王褒传》,汉宣帝刘询听说四川才子王褒文章文采飞扬,将他征召入京。但文章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之后,打赏模式便流行开来,并成为古代创作者重要的收入来源。

  宋代时,现代的稿费制已出现。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最早出现在隋代,《隋书·郑译传》记载:隋文帝杨坚令内史令李德林作诏书,名臣高颎与一旁的郑译开玩笑说“笔干”。郑译答道:“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从此,“润笔”成了创作者应得报酬的专用语。

  当然,润笔不一定是现金,有可能是实物。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谭》,1144年,宋高宗赵构给王公伦“润笔万缗,赐砚尤奇”,只因他为赵构所宠后宫刘婉仪草拟的进位贵妃诏书“有典诰体”。

  “写软文”被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软文”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古代最早最出名的“软文”,大概是汉代才子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他在序中交代:汉武帝刘彻的陈皇后失宠,被贬入长门宫。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好,便用一百斤黄金,请司马相如为她作辞赋一篇,司马相如答应了,这就是著名的《长门赋》。刘彻看到《长门赋》后醒悟过来,陈皇后重新受宠。这即是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也有学者认为,这“黄金百斤”是中国最早的一笔润笔费。

  古代文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多。卖文是古代文人的常规谋生手段。由于文学消费市场的形成,在唐代時卖文已很活跃,“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就是靠卖诗文发财的。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王勃“心织而衣,笔耕而食”。完全是靠笔吃饭,被视为中国古代卖文为生第一人。到明清时,文学消费不只是上层人士的习惯,连普通人都会买文,随之出现了一批“职业卖文者”,这些人可以视为中国古代真正的自媒体人。

  不过,由于诗文买卖活跃、收入不薄,明清时靠抄袭、攒稿、盗版获利已成一害,就如当下不少无良自媒体人一样。

  (摘自微信公众号“百科知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