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不同年龄段“贴标签”,反映对更好社会的追求

作者:张丰

  【适用话题】贴标签 不同年龄段 社会追求

  一个社会,最美的大概就是年轻女孩了,不管她们怎么打扮,总有一股青春活力。可是,在如今的网络,连她们也难以幸免。最新一轮嘲笑中年男人的潮流中,出现了不少反抗的声音,其中一条就是专门针对年轻女孩的。把“恶臭”和“女孩”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很明显是不公正的。但是,在此之前,网络舆论中已经有了好几轮类似的不公。

  针对老年人的。人们争论的是到底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这个二分法的问题充满了恶意,因为不管是哪一种都把老年和坏联系在了一起。针对中年人的。中年人是有点俗气,有点油腻,但是,如果不是中年父母的支撑,那些刚毕业的年轻人,又如何用得起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呢?年轻人在嫌弃中年人俗气的时候,他们的父母正在用辛苦挣来的钱,支撑着他们的优雅。这种优雅也支撑不了多久。“恶臭男孩”和“恶臭女孩”们开始互相攻击起来。

  这种相互嫌弃的氛围甚至波及了孩子。去年网上有姑娘怒踹一个小孩的视频,今年则有几波关于高铁上小孩吵闹的谴责。人们发明了“熊孩子”,不过更多的时候,人们把对小孩的厌烦转嫁到厌恶家长。

  不管你是谁,似乎都有可能被某个不怀好意的标签砸中。相比于针对具体人和事的分析,人们似乎更善于攻击一个集体。被标签砸中的人,心理状态往往非常复杂。一方面,他们认识到自己被冒犯了,但是他会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例外,而隔壁老王则是那个被攻击的可怜鬼。于是,混杂着某种自嘲和调侃,每个人都可以从这种标签里逃脱出来。贴标签最终会变成一种话语的狂欢,大家都乐一乐,并没有伤害谁。

  按照年龄来分类的思维,似乎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但是,类似“××后”这样的标签,确是网络时代才开始的。第一个真正有效的标签是“80后”,而不是70后和60后,就是因为世纪初网络开始流行的时候,正是80后步入社会。10年之后,人们又开始指责90后,也是同样的思维。

  表面上看来,老年人变坏了,中年人油腻了,而年轻人又是“恶臭”的,这个社会看起来一点都不好,这是一种明显的误解。过去4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至少让两三代人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80后、90后和00后们,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时代。那些所谓的油腻中年,其实也比上一代中年人过得更好。越来越多有成就的中年人,开始参与越野、登山、长跑,重启生命的激情。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不满很有可能是一种事实,但是这种不满,却不是因为现实很糟糕,而是因为它还不够好。人们越来越喜欢用整体性的视角来讨论问题,而这种话题,总是能有相当多热度,这说明,确实有集体的焦虑存在。中国人面临着生活方式的突圍,下一步,什么才是美好的、值得拥有的生活?

  有房有车很俗,玩手串很俗,登山很俗,自驾游很俗,318国道骑行很俗……我们很难举出一种不俗的生活方式,因为连“小清新”“文艺”这种俗的反义词,都被认为是俗的。我们是不满,但是本质上来说,我们还是对自己不满。我们没有找到“坚信”,所以就开始埋怨他人。

  (摘自“腾讯今日话题”第4066期)

  【素材分析】给不同群体贴标签的背后,显示出的是我们对人民整体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更高要求。没有解决温饱的年代,人们无暇评判别人是否“油腻”“恶臭”,出现这些判断,说明我们进入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阶段。看到进步,也要看到不足,我们对自己不满,我们精神上要真正富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