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与母亲的执念

作者:刘文

母亲经常说是我非要缠着她买下那架黑色的珠江钢琴的。

是吗?我努力追溯童年的记忆,只记得邻居装修那阵,楼道里堆了很多锤子锯子这样的工具,我每次上楼的时候,都想顺便把钢琴砸掉。

我从小手就比别人大,小学的音乐老师看到我,非常坚定地对母亲说,我生来就是弹钢琴的料。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让小孩学习乐器的浪潮突然席卷了我生长着的江南小城。先是有几个孩子开始学乐器,后来,听说乐器特长可以在择校的时候加分,家长们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彼时,常州还没有厉害的钢琴老师,母亲和我,她的好朋友及女儿超超,因此开始了每个周末远征无锡的旅程。我们周六早晨天刚蒙蒙亮就要起来,抄一段位于田边的旧路,跨过一个又一个泥塘,去坐每十分钟就要停站的绿皮火车。停站的时间比行驶的时间更长,车厢里弥漫着脚丫和腋窝的味道。有的时候火车人满为患,母亲找陌生人接应,先将我从窗口送进去,再自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挤上来。有的时候,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破费去餐车,买一碗当时还很稀奇的泡面,顺便坐上一会儿。

音乐学校在教堂边上,逢特别节日常常举办演奏会。每一次为了上台演奏而举行的选拔,都是一场漫长的噩梦。

母亲对待我的钢琴课认真到了近乎偏执的地步,她的情绪完全被钢琴老师对我的评价控制。说我弹得好,她接下去一周都会情绪高涨,随时笑眯眯,时不时称点儿大白兔奶糖回来。如果我被批评,她则连续一周都像颗一点就炸的炸弹。我因为弹琴挨过不少打,既被皮带抽过,也被扇过耳光。母亲天天晚上坐在琴凳边,一边打毛衣一边监督我弹琴。每弹错一个音,她就会用毛衣针扎我的手指。母亲乐感很好,听觉灵敏,虽然并不识谱,但任何错音都无法逃过她的耳朵。随时可能被惩罚的恐惧让我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童年生活中有许多外婆做的美味,也看过山河壮美,但留在记忆中最久、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那些不知道毛衣针什么时候扎下来的未知的恐惧。

学琴那几年,一到晚上六点,家里就有种如临大敌的气氛。因为钢琴和电视机在同一个房间,父亲只能看“哑剧”。有时母亲出门,父亲便会把电视音量稍微调大一些,让我也可以听到。我就是那样半听半猜,“看”完了《还珠格格》和《情深深雨蒙蒙》。外婆心软,看不得我被打,总是一边做晚饭一边仔细聆听琴房里的动静。我一哭,外婆就会扔下锅铲,冲进来,挡在我面前。

超超是音乐学校的明星,识谱能力强,手指灵活,练习又刻苦。每一次演奏会,她总能在最前面做领奏。领奏弹的是一架昂贵的三角钢琴,庞大,优雅,像在湖面游弋的一只天鹅。超超穿着华丽的层层叠叠的长裙,在聚光灯下走到中央,整理一下谱架,轻飘飘地提起手腕,开始弹奏。只有在她弹完最出彩的独奏部分之后,我才能在舞台的最边角,作为群奏中的一员,弹上一小段。

母亲总是把我和超超作比较。我们为此争吵了很多年,每天都在恶语相加,每天都在伤害对方,彼此精疲力竭。

几年后,乐器特长不再是加分项,无论我还是超超都没有因此占到便宜。不知是因加分政策有变,还是母亲不得不向我没有鋼琴天赋的现实低头,我们约定,当我考出十级,我就可以再也不碰钢琴。

15岁那年,我终于磕磕绊绊过了十级,之后立刻停掉了所有的钢琴课,什么肖邦、巴赫、李斯特,我很轻易地将他们忘记,丝毫不觉可惜。母亲曾经旁敲侧击地问我想不想再练几首适合表演的曲子,将来可以秀给同学同事,我因此担惊受怕了好些天。好在一切因为我出国留学而作罢。之后十几年里,我读书、工作,从未对人提起我会弹钢琴,也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弹奏。我甚至从未跟人说起那段因为弹琴而经常挨打的岁月。

我和超超也再没见过面,十年后,我们通过社交网络彼此加为好友。我知道她也放弃了钢琴,做了一名记者。她说,其实她小时候一直羡慕我很会写文章。

母亲两年前退了休,而我在美国找到了工作。仿佛紧绷着的弦一下子松了,她成了潇洒又自在的人。因为语言不通,她想要预订豪华游轮之旅,但错订成帆船之旅。于是,和一群二十岁出头的金发少男少女穿着背心短裤,在地中海的波涛中驾驶帆船,停靠一座又一座岛屿,晚上在狭小的船舱里睡觉。我把一些舞蹈表演的旧衣服和旧舞鞋寄回家,她不想浪费,于是高高兴兴穿着去了老年大学,学跳拉丁舞。我和她越来越像,都是那种说风是风说雨是雨的性格,常脱口而出伤人的话语,彼此有过很多摩擦,但她终于不再以我为她生活的重心了。我和她找到了一种和平相处的模式。

几个月前,母亲突然说要把我的旧钢琴从外婆家搬到新房子去,又把我20多年前的琴谱(从哈农到拜尔到车尔尼)一本一本码在钢琴上面。节拍器锈得太厉害,只能买新的。她发她弹琴的视频给我看:单手,缓慢地,一个又一个地按下琴键。

“之前看你弹琴感觉很容易,自己弹才觉得那么难。”她说。

“我早就告诉你很难学了。”我在微信上回答。

“难学归难学,但是真的很有趣。”她在回复中加了一个开心的表情。

我以为她只是心血来潮,没想到她每天都在练习,能弹的曲子也越来越多。十多年前她带着我去无锡学琴时那种紧绷又疲惫的姿态不见了。她不再是那个为了虚荣而让我学琴的母亲,而成为不停追寻爱好与梦想的“酷”者。

其实一开始喜欢钢琴的就是她吧,我想。

外婆家里有浓厚的音乐氛围,演奏乐器是传统。外婆兄弟姐妹六个,每个都会一种不同的乐器,家庭聚会时像在开小型室内演奏会。母亲在那种环境下长大,耳濡目染,可惜她出生在物质贫乏的时代,我出生之后,她所有个人时间都被剥夺,个人喜好和价值也被抹去。她就像所有典型的中国式家长那样,将心思、愿望倾注在子女身上,希望他们是杰出的、优秀的,是自己一直梦想成为的样子。除了钢琴,她还让我学了围棋、素描,参加数学和化学奥赛辅导班。我记得那些令人沮丧的冬天,寒冷的冬雨挤走温暖的阳光,人行道两旁的树木都光秃秃的。她骑着庞大的男式自行车,喘着粗气,我坐在她的前杠上,我们迎着料峭的风冲下幽暗的隧道,去搭乘早班校车。

她终于开始做她喜欢的事情。钢琴课之外,她还学习书法、园艺,甚至作为模特替朋友的服装店走秀。她把自己的时间表排得像我10岁那年一样满满当当,还要抽时间和小姊妹一起喝下午茶,开车去农家乐吃丰收时节的葡萄。而我,并没有按照她期望的那样早早结婚生子,相反,十几年来一直做着她认为没有“钱途”的文字工作。

随着时间流逝,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然后承认我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而那架钢琴也终于可以在真正喜欢钢琴的人手中,被奏出动人的音符。

(丁强摘自《解放日报》2018年12月6日)

【素材运用】母亲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成为母亲的,她们也有过青葱浪漫的岁月,有过欲说还休的梦想。只是这一切在母亲的身份来临之时,被搁浅,被遗忘。但从母亲对我们的培养与莫名的执念中,依稀能窥见一二。幸运的是,在文中,琴谱被交到了真正喜欢弹琴的母亲手中。那在现实中呢?愿更多的母亲能暂时忘记母亲的身份,做回真正的自己。

【适用话题】母爱;错位;做自己;理解与尊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