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别人热烈生活的远方感受人间烟火

作者:蒋肖斌

【观点引路·追逐远方】

高晓松的那句“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虽然颇受调侃,但也道尽了人们对远方的期待。或许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怀着一份对远方的心向往之,于作者而言,远方不仅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更是一场与灵魂深度交流的精神盛宴。

【适用话题】旅行的意义;远方;梦想;古今对话

(特约教师 王常伟)

我是一个喜欢远方的人。

初中时我有两个理想,一是成为一名作家,二是周游世界;长大后,理想初步实现,我勉强算一个“专栏作家”,以及,我周游了中国。

得承认,我最初对旅行的目的有打卡的成分。脚步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有一种少年任侠的快乐。渐渐地,走得多了,甚至同一个地方都去过很多次了,景点已经没有吸引力,我更感兴趣的是人。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在嘉峪关逛过菜市场和大排档的综合体,长城边早就没了硝烟,取而代之的是烤肉夹带着孜然味的炊烟;我在西双版纳逛过绵延几公里的夜市,和本地人一起逛吃逛吃,才是融入这里的最佳方式;我還在霍尔果斯跳过广场舞,朋友圈好友们纷纷表示我有成为广场舞领舞的潜质;在赛里木湖边的服务站,短袖短裤的我和工作人员一起,就着开水啃着馕看着世界杯,各种口音齐飞,我瞬间感觉到了旅行的真谛。

旅行,绝对不是去别人待腻的地方看看,而是去别人依然热烈生活的地方,体验他们的生活。

旅行的吸引力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去年十一假期,我带着我的最佳旅伴——退休的妈妈,去了一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复杂历史,我妈是不太清楚的,但说到敦煌莫高窟,她是听过且神往的。

在张掖的酒店房间,我用手机放了一集《河西走廊》纪录片。我妈看完,发朋友圈九宫格照片时,词汇量明显丰富了很多。谁说中老年妇女只会在祖国大好河山挥舞鲜艳的丝巾?只要给她们机会,她们就能在挥舞丝巾的同时,一发怀古之情。

今年十一,我带着妈妈去了趟西安。去之前我问她,西安有什么,她的第一反应是羊肉泡馍,当我告诉她西安还有城墙的时候,她很淡定地说:“还有里坊呢。”当我的脸上浮现出毫不掩饰的惊讶时,我突然想到了原因——她是一个《长安十二时辰》的忠实观众。当西安的夜幕降临,永兴坊的灯笼亮了,游人如织,仿佛又回到那个灯如昼的大唐。

有人问,知道这些悠长的历史又有什么用呢?我想,除了能给妈妈做旅行知识普及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你能扩大自己的对话范围。

比如,在甘肃酒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公园里,我见过那潭霍去病倒过酒的泉水。公园中间还有一个青石缸,上书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中的一句:“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再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几年后,我又到了陕西茂陵边上的霍去病墓,不知为何,我对着祁连山一般的墓轻轻地说,“嘿,我见过酒泉的水”。

(摘自《广州日报》2019年10月8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