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押题:三根骨头破困境

作者:姜有荣

【原创押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年轻的毕业生准备开始新的生活,临行前他去咨询自己的老师。

老师说:“记住人有三根骨头,你就能面对任何困境了。它们是眉骨、颚骨和脊梁骨。眉骨让你不断地开阔视野;如果你有疑问的话,颚骨会助你找出答案;脊梁骨则会让你盯住目标,直至成功。”

【写作指导】

这道文题包含“眉骨”“颚骨”“脊梁骨”三个方面,其内涵分别为开阔视野、虚心求教、坚持不懈等。从写作内容来看,既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展开全面论述;也可以抓住一点,进行深入挖掘。从写作对象来看,既可以从小处着手,写个人的成长、发展、追求、奋斗等;也可以从大处着眼,写团队乃至国家、民族的起落、成败、存亡、兴替等。

本文写作的重心不在“说事”,而在“说理”;其亮点也不在“事趣”,而在“理趣”。为此,对三个方面的论述,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怎么’然”。只有这样,才能讲清事理,说透逻辑,让人心悦诚服,得到启迪。如对“眉骨”,其因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其法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对“颚骨”,其因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法为“程门立雪”“不耻下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对“脊梁骨”,其因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法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等。

【佳作一·通透】

不忘“三骨”,方得始终

□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二(9)班 赵璐瑶

关系破裂,考场落第,工作不顺……这纷扰的困境百态,随时都可能扼住人生的咽喉。然而,“三骨”是一剂良方,它让你在困境之时仍能唱出绝美的天籁,让你在前行之路上骄傲地捧出辉煌。

何谓“三骨”?即眉骨、颚骨、脊梁骨。有何神效?助你看得远,问得切,行得坚。如何使用?受困之时,拿出“三骨”,若“三骨”并用,便离走出困境不远矣。所以,君大可放心使用“三骨”,不忘“三骨”,方得始终。

不忘眉骨,拓展视野宽度。一代儒学大家孔子愤于人情世故之丑恶,社会风气之糜烂,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长征程,“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困境始终没有离开孔子半步。途中,孔子與老子风云际会,两位伟人的相遇擦出了思想的火花。老子教之曰:“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可以说,老子的忠告拓宽了孔子的视野,对他以后的思想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忘眉骨,有助你提升人生境界。

不忘颚骨,探究问题本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大道至简,简单的话语折射出前人智慧的光芒。当今社会,问且好问,问得好,问得真,问得切,早已成为成功人生的一大标签。牛顿自问,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而不是飞上天去?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苏格拉底反问,蜜蜂之所以成为蜜蜂,难道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种类?让愚昧混沌的雅典城邦第一次闪耀着哲学的光芒。袁隆平不停追问,水稻亩产怎样突破500公斤,1000公斤,1200公斤?沙漠里怎样就能种出水稻?海水里怎样长出水稻?怎样才能实现“禾下乘凉”的梦想……这些追问不仅解决了十四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还使全世界特别是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受益。试想,若牛顿等伟人不好追问自己,不肯反问他人,不敢探问更高目标,真理的面纱何时才被揭开?又何来世界值得期待的明天?不忘颚骨,求索人生真谛。

不忘脊梁骨,实现人生目标。司马迁遭受了世间奇耻大辱,但为了心中撰写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书这一不灭信念,他毅然选择了苟活。“天地苍茫一根骨”,正是脊梁骨支撑着他孱弱的身体,使他最终完成了鸿篇巨制《史记》。海伦·凯勒承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失明,失聪,她的世界一片黑暗,但她并没有消沉,那份源自对生活的热爱让她坚定地在自己的世界涂上一抹亮丽的色彩,令世人为之动容。不忘脊梁骨,有助你挺起人生腰杆。

从明天起,带上“三骨”上路吧,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点评】本文的亮点在于说理。眉骨让人拓宽视野,提升境界;颚骨让人善于拷问,勤于探索;脊梁骨让人咬定目标,上下求索。文章剖析实例以明事理,让人“信”,更让人“服”。作者正因为把“三骨”能打破人生及事业困境的重要作用揣摩透了,才能把“理”说得如此通透明了。

【佳作二·精准】

少年成长需何计

□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二(9)班 顾英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然而,在当今各种网络游戏盛行的情况下,我们青少年的成长着实令人担忧。或浮躁,叛逆,安于享受,不思进取;或沉迷网络游戏,全无责任意识;或心理极度脆弱,不堪一击……老师家长亦为之挠头。其实,少年健康成长只需三计。

一计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眉骨之下即为明眸,它不仅只是用来赏尽良辰美景,看遍赏心乐事的,还得用来高瞻远瞩,放眼未来。一代名医的他,悬壶济世,造福苍生,泽及万代,不汲汲于名利,不念念于科举,不蝇营于官场,而跋山涉水,遍访名医,终于铸就了中国药物学领域的一颗明珠——《本草纲目》。高贵的情怀让他有了高远的眼光,高远的眼光又使他有了卓越的见识;正如黄宗羲所言“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大我”的情怀,他才能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心无旁骛,专心于药理。高远的眼光,不仅让其成长发芽,还能使这芽生机勃勃。

二计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颚骨之上即为俐齿,它除了评论张家长李家短,还应用来探询真理,丰裕自己。漫溯于物理史的长河,每一位科学家口中都在重复着一句“为什么”。卢瑟福在以α粒子小散射证实原子核的存在后,却发现其质量数与质子数不符,于是乎他揪住真理飞蹿的尾巴,不停地问古人,问自己,几千次的追问使他成功地证实了中子的存在,迎来了他在原子物理学上的华丽蜕变。反观那些迷信“真理说”的人们,他们只知埋头工作,他们埋怨苹果只砸牛顿,他们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流光中,碌碌而无为地消磨时光。提问的嘴巴,不仅让成长开花,还能使这花流光四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