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好下一个“百年传奇”

作者:罗默金

120年前《纽约时报》专访实录中,美国记者掐准痛处,步步紧逼,尽管李鸿章不失礼节有问必答,言辞落落,但在这些不卑不亢的从容之下,渗流出来的却是千丝万缕的无奈心酸。

回顾历史现场,难道作为堂堂一等大员的肃毅侯李大人,面对老美记者的三个问题就真的无法化解了吗?就看在当年他国予其“东方俾斯麦”之称这一点上,也许,真的未必。

李鸿章并没有错,在上天强制给他的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残局面前,他算是尽了他的职,守了他的责,也白了他的头。后人永远不会知道,当他在马关,当日本人的子弹穿入他的身体的那一瞬间,他的心中是否曾有过哪怕一分一毫的后悔?且听他说:在日遇刺,可为清国略减赔款。身为汉人,于大清,于民族,他尽可坦坦荡荡,无愧于心。只遗憾,国力如此,纵是他三头六臂再增添七十二变的本事,也终无回天之力。

而今人为何能垫着一份坚实的底气,举着一腔丰实的愤懑来阅读这段访谈?原因不出有二:一则自然是大清已去,李老先生早不在了人间;二则是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渐成世界强国之林的堂堂大国。这样的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千百年来汉唐宋明清也恐怕难以企及的,古老的华夏民族简直无从想象的光辉高度。

当年,教育不均、民族受辱、主权丧失,李鸿章脸上的哀痛一览无余;可再舉目四望,今日义务教育、对外开放,欣喜自豪之情又油然而生。这无疑是一个传奇,中国人民用血用汗书写的百年传奇。

然而,这也并不代表中华民族自此万世太平,高枕无忧。看当今国际风云,硝烟未散;中国虽已崛起,但各种挑战却愈显激烈。

新的形势之下,我们更不能停滞不前,必须发愤图强。当今时代显然更需要身挡子弹的“李鸿章”,更需要众多愿意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能人志士大显身手。我们与清不同,不同在国家稳定和谐,民富兵强;我们又与清相同,同在迎接挑战,亟需力挽狂澜。

下一个百年传奇,笔墨已在青年人手中。续好这一传奇,既是鸿鹄之志,亦是身边之事。我们断然不能效李鸿章奔走签约,却要把住其人精魂,合力奋斗,一心为国。

【评点】本文见解独到,以史为鉴,直面现实。语言铿锵,酣畅淋漓。

总之,树立解读材料和草拟提纲两个意识,是使作文“不脱离材料”的充要条件。

(编辑:李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