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民族风采”导写

作者:李倩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又要好看又要好吃,眼福口福都要享受;而德国人却注重科学与营养,不但蔬菜常常生着吃,有时连肉馅也生着吃。中国菜讲究刀工,简单的菜刀和砧板,可将原料切成片、丝、条、块、丁、粒等各种形状,并且大小、厚薄、粗细均匀;而进了德国人厨房,简直就是进了厨具展览室,不论果、蔬、肉、骨,撕、拉、绞、削、剁,德国主厨们都有特定的专属工具,目的就是要人省时省力。中国菜注重经验传承,讲究分寸火候;而德国人却注重科学理性,恪守“本本主义”,一个德国人多次向中国人取经,学做水饺,每次都拿着笔和本,非得将做水饺所需的面、肉馅、味精、盐、油和菜精确到“克”,否则就没法做……

小小的厨房,不仅让我们品尝美食,体味亲情,更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让我们看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德国民众写一封公开信,内容是“展现民族风采,增进理解包容”,要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写作指导】

考生要根据材料要求,从中德两国的厨房文化差异出发,重点向德国民众介绍中国菜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审美追求等。以此来反思我们中国文化对比德国文化所具有的民族特性,从而展现中华民族的风采,彰显新时代青年对民族文化的观察和思考。

考生在深入剖析中华文化特点向德国民众介绍时,还应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德国文化或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向德国民众介绍中国菜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是为了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包容,共同展望更丰富、更多元的人类文明。

参考立意:中德两国之间,既要展现民族风采,又要增进理解包容。

【例文】

给德国民众的一封公开信

□浙江省新昌中学 林侃

尊敬的德国民众:

你们好。随着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日渐紧密,中国菜逐渐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伴随着这种情况,人们对中国厨房的好奇心也越来越浓,他们开始关注这些菜肴是如何被呈现出来的。可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大家伙儿对于中餐的这种了解不够深入,所以很有可能出现了一些误解。因而,我希望通过这封信对中餐和其文化做一些阐述,提供一点帮助。

按照我们以往的观点,往往觉得西餐更加注重科学,因为西方的饮食文化总是考虑最能保留食物营养的做法,因此常常生食,所以许多人也就开始质疑与这样的哲学完全相反的中餐将食物大火烹饪煮透的做法是否会降低其营养价值。其实中餐并非不重视,中医很早便有“医食同源”的说法,特别强调调和的饮食之于我们健康的重要意义。可同时我们也不愿意简单地放弃味道,而是坚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而这样的一个平衡点对每一位厨师来说各有不同,因而也决定了中式厨房里的一些特点。相较于西餐精确到各种计量单位的苛刻,中式厨房并不依靠那些缜密的计算和高级的仪器,中国大厨们的工具常常是一把刀,一口锅,以此去体验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并不是说中餐就看轻了数量和计算,只是在我们眼中时令、食材、厨具乃至用餐的人都是变量的一部分,手上的轻重也就自然不尽相同,因此也注定每一道菜都是冒险,都是精妙平衡的移动、破除和再次创立。所以,中餐所有的菜谱最终都只是起一个参考作用,所有的数据在每一个厨师手上都能翻出无限变化,这的确是中餐的含蕴和魅力所在。

中国大厨们以这种方式在厨房里践行着他们的哲学,调和出这一种包容、浑厚和追求平衡的天性,滋润我们的味蕾,也滋润了我们的性格,从这个角度来说,味觉可能是中国文化最好的名片。它同世界上每一种菜系一样有其价值,也和所有其他菜系一样生发出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延伸。一如西餐的严谨、日餐的精美、印度菜的随意,中餐的浑厚和包容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是世界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和它身后的民族都需要更多也更精确的理解,来让其自身变得更好,也为世界其他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一点点可能的贡献。

所以,我相信交流是必要的,以这种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在理解的过程中发现双方各自闪亮的地方,来帮助自己的饮食文化变得更好,同时也促进自己的民族文化向上向前。

此致

安好

一名中国学生

2020年2月

【评点】

这是比较“大”的题目,作者的聪明之处就是寻找一个较小的突破口。本身就是对于中国食物有误区,那么除了食物的味觉之外,利用厨具的不同来定义中式廚房的特点,足够贴近我们生活本身,也足够接地气。

(编辑:李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