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袁枚烹炒的萝卜谁的更好吃

林卫辉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句话把蔬菜品类分成两类,一种是萝卜,一种是青菜,足见萝卜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萝卜。

最早时萝卜叫“菲”,《诗经·邺风·谷风》中就有“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这里说的“葑”“菲”,指的是两种根茎植物,“葑”亦叫蔓菁或芜菁,就是潮汕人称的大头菜;而“菲”就是萝卜。两种根茎植物,叶子很漂亮,但吃的是下面其貌不扬的根茎,当根茎成熟时,叶子就呈衰败之势。河南邺城的弃妇,就根据两种根茎植物的生长过程,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你采蔓菁采萝卜,不会不要下面的根茎;我如叶子一样过了花样年华,可你别忘了我也是有贡献的,没有叶子,何来根茎?

从唐朝开始,民间就正式叫“萝卜”了,至于其他文绉绉的名字,只存在于文人的诗文中。还是日本人干脆,把萝卜叫“大根”,直白又好理解,也不错。

据专家考证,萝卜的原始种起源于欧、亚温暖海岸的野萝卜,是世界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远在4500年前,萝卜已成为埃及的重要食品。

萝卜带有一点辛辣,尤其是生萝卜,那是酵素反应,这种反应会形成挥发性的芥子油。芥子油虽带来不好的味觉体验,却能增加食欲,帮助消化,但也带着一个不雅的后果,就是放屁。

生吃萝卜,不仅容易放屁,还打嗝,上下一起来,确实有伤大雅。据汪朗先生考证,清末伺候慈禧老佛爷的侍女,举止必须得体,身上不能有异味,打嗝放屁之類,更是严惩不贷,因为这个原因,皇宫里少有萝卜。

不过也有反例,据说武则天时期,洛阳城外菜地产了一个大约三尺的萝卜,上青下白,进贡给了武则天,武则天让御厨们做菜。厨师们用山珍海味熬汤,萝卜切成细丝做成汤,武则天大呼过瘾,说此萝卜胜燕窝,此为洛阳燕菜,现在还在洛阳水席中唱主角,无他,萝卜丝汤也。

萝卜的膳食纤维,对身体大有好处。我们追求萝卜清甜无渣,其实这个渣,就是膳食纤维。萝卜老了或者放久的萝卜,纤维会木质化,影响口感,但正是这些木质素赋予了萝卜防癌抗癌的功效。如此看来,有渣的萝卜又比无渣的萝卜好。

如何处理蔬菜的纤维素,苏东坡就试验了一番,还研发了一道“东坡羹”,做法如下:

把大白菜、蔓菁、萝卜、荠菜挤出汁,菜汁和菜渣加点米,下生姜少许,用油碗盖上,入锅蒸。这是蒸菜饭,油水极少,实在寡淡得很。但苏东坡满怀深情赋诗一首,诗名为《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羮》,当是其落魄穷困之时的作品。从美食角度讲,清汤寡水,不可能好吃。

萝卜怎么做才好吃,千百年来研究得颇为透彻。李时珍说萝卜“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把萝卜的做法大体罗列了一番。

大吃货袁枚推荐了一种“猪油煮萝卜”,做法如下:用熟猪油炒萝卜,加虾米煨之,以极熟为度。临起加葱花,色如琥珀。

这比东坡羹不知好吃多少倍!

(山的那边摘自《羊城晚报》)

【素材运用】如果没有作者的详细解释,大概不会有人会想到古人在烹饪蔬菜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如何处理蔬菜中的纤维了吧?苏东坡、袁枚历来被公认为古代文人吃货的典型,能吃会写又擅长做饭,看来想要了解古代文学,就算只考查一下古时候的萝卜和大白菜的吃法,也能提升古典文学段位呢!

【适用话题】探索;烹饪历史文化;古代民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