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大雪,小城忽然间被装进一个琉璃盒。朋友来电话,说公园里梅花正开,快快带孩子来。老公叫醒儿子,兴冲冲地宣布:“今天去看梅花,堆雪人,打雪仗,玩个痛快!”
谁料儿子不但不兴奋,反而期期艾艾:“妈妈,你们去吧,我不想去。”奶奶发愁道:“前些日子老师说你厌学,最近老厌食,这会儿又厌玩了,这可怎么办?”
大家轮番上阵,劝他出门。最后,他终于开口:“你们大人不管叫小孩做什么,都是有阴谋的。”我笑道:“大家那么爱你,哪儿来的阴谋!”
他不服气,开始数落:“那次春游,我正在草地上翻跟头,妈妈却拉我起来,要我背关于春的唐诗;爸爸又拿出写生本,要我好好画幅画,我就对玩一点兴趣都没有了。”
我看着儿子,不禁又想起另一桩让他扫兴的事。当时四月杏花开,小城变成一幅水粉画。儿子在树间奔跑、呐喊,满头落花,一脸欢笑。我急急叫住他:“别只顾疯跑,仔细观察,回去写篇日记。”他顿时目光黯淡,心不在焉,日记也写得毫无趣味。
还有一次,十一长假我带儿子去天池。临别时,爷爷郑重嘱咐他:“别只顾坐缆车,吃烤肉,要多学些知识。回来后,要讲旅游见闻给我听!”
“还有,吃饭也很辛苦。”儿子拖长腔,学着奶奶的口吻,“这个可以补充维生素,有个高考状元常吃;那个可以补钙、补血,有位科学家最爱吃……”他模仿得惟妙惟肖。我们面面相觑,忽然发现,原来我们给孩子带来了如此多负担。
他只有7岁,我们却贪婪地渴望他有17岁的心智,27岁的志向,这怎能不让他心生惊悸?这个小天使的翅膀上缀着无数成人的欲望,叫他如何飞翔?
一家人诚恳地谈了很久,得出结论:我们以爱的名义绑架了他的童年。我们决定改变,并向儿子保证,今天一定没有阴谋。于是,那天儿子真正高兴起来,天使般的笑容映照在脸上。
第二天,我取消了若干雷打不动的规定,比如每天两次的英语听写、每天必写的日记、必背的古诗。他可以在想写的时候写,想读的时候读,想背的时候背。我还许诺为他订漫画期刊。儿子像爬出笼子的小猴,兴奋得又跳又叫。
爸爸和爷爷也说到做到,取消了他的额外作业。
星期天,我读《呼兰河传》,儿子凑过来看:“一切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蝴蝶自由地飞。”
儿子抢过书,一遍遍朗读着。他一会儿抱臂缩颈,粗声粗气地说自己是个倭瓜,在睡觉呢;一会儿又伸展手脚,笑称自己是个带刺的黄瓜,在晒太阳呢。我惊喜于他对文字的理解和体验。
再次旅行,我们去了月牙泉,这回没人要求他将历史、地理都弄通。我们滑沙,骑骆驼,对着鸣沙山大喊大叫,玩得不亦乐乎。到达山顶时,我忽然发现儿子有了新朋友。他正和一对美国夫妇谈论面前的胡杨树。三个人结结巴巴、比比画画,中国人说英文,美国人说中文,无比热闹。在阵阵驼铃声中,我与老公相视而笑。
某天清晨,我放了一首钢琴曲。儿子被吸引了,静静地听了很久。他对我说:“感觉太阳在跳绳,校园里,冬青树的叶子被照得红红的。穿着风衣的风呼呼、呼呼地从操场上跑过,从窗户前跑过,从教学楼的屋顶跑过…… ”
如此细腻的感受,实在令我惊讶。后来,儿子竟然提出要去课外班学钢琴。我告诉他:“音乐很奇妙,能让人心变成一座花园,任何时候都能开出黄的菊花,红的月季,还有一架一架藤萝花。学习音乐要像园丁一样,花很多时间,付出很多努力。”他点着头,目光里有向往,亦有沉思。
我并不急着要他做决定。有许多事他可以想好了再做。太阳可以一日一日地注视万物,星星可以一夜一夜地照亮天幕,春雨可以一滴一滴地打湿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母亲,我怎么会没有足够的耐心,陪伴他慢慢长大呢!
名师点评
本文主题突出,贴近生活。正如一首歌里唱的“把绿色还给大地,把蓝色还给大海”,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应把自由还给孩子。童年只有一次,不要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