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展示‖
端午的清香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实验学校六年级(1)班 黄思瑜
又到端午节了,我嗅到了阵阵清香,每种香味都各具特色。
第一种清香来自粽子。南方和北方粽子的口味各有不同:北方喜甜,有红枣粽、赤豆粽、蜜饯粽等,口感甜淡、清香;南方喜咸,有猪肉粽、火腿粽、蛋黄粽等,口感咸香滑嫩。无馅白粽也适合一些人的口味,用清水淘洗后,糯米透亮可爱,散发着诱人的米香。箬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草香扑鼻。粽子蒸好出锅后,粽叶的香味不再生涩。剥开淡绿色箬叶,细软的白粽清甜、润滑、爽口。蜂蜜凉粽更受到一些人的青睐,它白莹如玉,用丝线或竹片包裹,再淋上蜂蜜或桂花糖浆,吃起来筋软凉甜,芳香可口。
另一种清香来自艾草。民间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说法。古时,家家都在门前挂艾草,以驱赶蛇、蝎、蟾、蜈、蜘“五毒”。艾草布满茸毛,气味如同雪天的空气清凉、温和。初闻,它似雏菊般清香;再嗅,如凉瓜片般淡香;细品,像薄荷的草香,甜、凉、香、苦融为一体,驱虫排毒有特效。
还有一种清香来自香袋。香袋就是香囊,端午节佩香袋的习俗自古有之。香袋用彩色碎布和“长命缕”五彩丝线制成,里面装有各种香料,是气味清甜的吉祥之物。据说五色丝象征五色龙,可以保佑平安,使人健康长寿。有的香袋含有开窍化浊的中草药,具有净化空气、驱蚊除害、祛邪醒脑等功效。在古人眼中,香囊是一种配饰,可以增强体香,表达祈福纳祥、驱邪避秽的美好愿望。如今把香囊戴在胸前,或挂在背包或放在房间,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这便是端午的清香,也是端午的灵魂。
此处表述枯燥而平淡,可参照谢墉《粽子》中的诗句进行修改,表达出对白粽的赞美之情,使语言优美、生动、简洁。
建议删掉“蜂蜜凉粽”,详写“无馅白粽”,将“一些人”改为“我”,以便抒发“我”对“无馅白粽”的喜爱,为全文的“情感”暗线做铺垫。
本段结尾仓促、意犹未尽,可补充“我”对艾草的认知和感悟。
这段文字与前文重复,可删掉,同时补充“我”佩戴香囊的切身体会,抒发“我”对香囊的喜爱之情。
编辑诊断
文贵有情,感人心者情为先。好文章应该以情感人,打动读者。习作紧扣“清香”,从粽子、艾草、香袋中探寻端午的“灵魂”,以表现中国传统节日的经典魅力。但习作语言枯燥、平淡,个人感情表现不足。建议处理好“物香”与“情感”的关系,写出“我”的情感体验,做到以情感人。
‖升格佳作‖
端午的清香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实验学校六年级(1)班 黄思瑜
又到端午节了,我仿佛嗅到了阵阵清香,每种香味都各具特色。
第一种清香来自粽子。南方和北方粽子的口味各有不同:北方喜甜,有红枣粽、赤豆粽、蜜饯粽等,口感甜淡、清香;南方喜咸,有猪肉粽、火腿粽、蛋黄粽等,口感咸香滑嫩,而我更喜爱无馅白粽。诗曰:“玉粒量米水次淘,裹将箬叶苎丝韬。炊余胀满崚嶒角,剥出凝成细纤膏。”将洁白如玉的糯米用水淘洗干净,再用箬叶严密包裹,然后用苎麻丝线捆结实。煮熟的粽子挺实饱满、棱角分明,剥掉箬叶后,粽子如同凝脂,晶莹可爱。我迫不及待咬上一口,唇齿间清淡的米香、轻柔的叶香、鲜美的草香相互融合,清甜爽口,回味绵长。
另一种清香来自艾草。民间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说法。古时,家家都在门前挂艾草,以驱赶蛇、蝎、蟾、蜈、蜘“五毒”。艾草布满茸毛,气味如同雪天的空气清凉、温和。初闻,它似雏菊般清香;再嗅,如凉瓜片般淡香;细品,像薄荷的草香,甜、凉、香、苦融为一体,驱虫排毒有特效。我喜欢把艾草挂于窗户,其芳香能净化空气、醒脑安神,给我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不得不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还有一种清香来自香袋。香袋就是香囊,端午节佩香袋的习俗自古有之。香袋用彩色碎布和“长命缕”五彩丝线制成,里面装有各种香料,是气味清甜的吉祥之物。据说五色丝象征五色龙,可以保佑平安,使人健康长寿。有的香袋含有开窍化浊的中草药,具有净化空气、驱蚊除害、祛邪醒脑等功效。奶奶为我刺绣了一个乖巧、玲珑、呆萌、可爱的熊猫香囊,我爱把它挂于书包。奶奶说:“熊猫香囊身佩戴,避邪祛病祈安宁。”我觉得,佩戴香囊更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是我们对民间工艺的喜爱和敬仰。
这便是端午的清香,也是端午的灵魂。
此处引用谢墉《粽子》中的诗句,并对白粽进行了精准表述,道出了“我”喜爱白粽的原因,既蕴含赞美之情,又收到底蕴丰盈、文采斐然的效果。
此处运用排比的手法,语言鲜活灵动,节奏明快,极具感染力,表现了“我”对粽子的喜爱。
此处的细节情真意切,借“我”对艾草的喜欢,抒发了“我”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此处补充佩戴香囊的细节,并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化抽象为具象,借对香囊的喜爱,表达对民间工艺的喜爱和敬仰之情,“我”的情感达到高潮。
编辑点评
本文构思精巧,以清香为明线,以“我”的情感为暗线,明暗交融,相得益彰。小作者通过粽子、艾草、香袋这三种“清香”,探寻出端午的“灵魂”,抒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以及对民间工艺的喜爱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