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弘森:“火箭男孩”身后的“神家长”

严弘森今年11岁,是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去年6月,严弘森成功发射了自己组装的火箭模型,成为中国可以自制固体燃料火箭的年龄最小的人。不久后,他又开工研制第二枚火箭,预计今年6月正式发射。在严弘森的成长道路上,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师,始终托举着他的梦想。父亲在社交账号的签名是“不懂航天,但能陪伴”。

父母的陪伴与鼓励是最大的动力

严弘森与航天的故事始于一次偶然。刚上幼儿园时,父母想知道他的兴趣是什么。他们觉得,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其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他们认真分析孩子的兴趣特点,并鼓励他多尝试,这样不仅能使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还能培养其自信心。

严弘森说自己喜欢石头,父母就带他去挖石头;严弘森说自己喜欢火车,父母就带他去看火车……但这些兴趣通常只有三分钟热度,维持不了多久。

2017年,严弘森四岁时,父亲带他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看火箭发射。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一道火光直冲云霄,火箭发射后的爆发力给小弘森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激动得手舞足蹈:“火箭嗖的一声就飞上去了,太帅了!”

回家后,严弘森就吵着要买火箭玩具,自此迷恋上了航天和火箭,探索航天知识成为他的日常生活。没有人指导,他就自己学习,看不懂文字,他就看图片、听故事,后来学着查资料、记笔记、看纪录片,家里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与航天有关的书籍。

严弘森的父母是文科生,都不懂航天方面的知识,但陪伴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激发孩子兴趣的最大动力。每逢假期,父母都会带严弘森开启航天之旅。除了各地的航天科技馆,他们还去过酒泉、西昌、文昌等卫星发射中心,以及航天飞船返回点、中国火星基地等。因为对航天非常感兴趣,严弘森爱上了天文学和军事;因为需要用电脑查阅资料,他又爱上了电脑和编程……

平时,严弘森喜欢把自己学到的航天知识讲给身边人听。在家里,他常给父母讲与航天有关的课程。父亲给他买了块小黑板,还把他日常讲课的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上,许多网友都成了他的粉丝。在同学和老师眼中,只要谈到航天,严弘森就滔滔不绝。2022年新学期开学典礼上,严弘森给全校学生普及航天知识,连班主任都为他点赞。

随着航天知识不断积累,严弘森越来越专业。2022年暑假,他和家人到拉萨参观藏域星球天文体验馆。看完展厅内循环播放的演示动画后,他发现有一些错误,查证后提出质疑。随后官方回应“确实搞错了,会立即修改”。严弘森由此还上了央视《新闻1+1》节目,被称为“火箭男孩”。

阅读激发造火箭的梦想

父母给严弘森买了很多航天科学家的传记,他爱不释手,从中汲取到很多营养:看过“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传记,教会了他什么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看过“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传记,他懂得了什么是梦想;看过“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的传记,他知道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是最艰难的……

在老一辈航天科学家的启发下,严弘森开始尝试制作一枚可以起飞的固体燃料小火箭。2022年8月24日,当严弘森见到了“探月女神”张玉花时,他说出了自己的梦想——造一枚火箭。父亲也是第一次知道他有这个想法:“他想做,我们就全力支持。能成最好,不能成也没关系,因为他在追梦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东西。”为了给儿子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父亲专门在客厅开辟了一间工作室,供他使用。就这样,严弘森一颗心都扑在了学习和研究火箭上。

严弘森像一个小马达一样,劲头十足地学习有关制作火箭的一切知识。除了3D建模软件需要父亲教授,编程语言、物理化学、航天理论、电子线路等知识,他都是跟着网络课程学习。目前他已通过C++编程四级等级认证,python编程二级等级认证。2022年9月,严弘森制作了一张火箭的设计图;然后,他开始学习用专业软件设计3D打印模型,充当火箭的外壳;接着,他又自学基础物理知识,制作发动机模型。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问题一个接一个冒出来,比如:制作燃料时,严弘森试了很多种燃料的配方,却始终找不到最合适的配比。这时,严弘森想起屠守锷传记中写的内容:“中国第一枚改型导弹试验后,屠守锷院士采用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大量做实验,使问题充分暴露,把故障消灭在地面上。”想到这里,他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经过多次实验,固体燃料和发动机测试全部过关。

科学家们克服并解决困难的过程,总能给灰心丧气的严弘森带来最大的鼓励。虽然科学研究是一条充满艰辛且孤单的道路,但他的梦想是星辰大海,他要向航天科学家们学习,从他们奋斗的故事中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坚持不懈地追寻他的飞天梦想。

2023年6月,经过不断尝试,严弘森自制的第一枚固体燃料火箭成功发射。

做孩子的学生,陪伴他度过焦虑期

火箭起飞的那一刻,在一旁的父亲兴奋地喊道:“上天了,飞了!”严弘森却很冷静,目不转睛地盯着火箭。只见它飞了200米开始下坠,到最高点时没有开伞。他对结果很不满意,回家后就开始研究哪里出了问题。

当严弘森发现这枚火箭所用材料不坚固,而且设计有缺陷之后,从2023年10月起,他又开工研制第二代火箭,对材料、发动机、飞行控制函数等“大换血”,目标是实现飞行控制,让火箭能垂直发射且在空中保持稳定姿态。

临近期末考试,周末别人都在用功复习,而严弘森的面前摆满各种零件,他一会儿测量尺寸,一会儿在电脑上画电路板。虽然“吐槽”孩子不好好准备期末考试,但是作为家长,父亲更想支持孩子的梦想,他能做的就是督促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然后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的梦想。

当时,严弘森的研究陷入瓶颈,情绪特别低落。父母都是外行,看不懂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只知道他状态不好。他们对此很担心,因此找来相关资料,想学习如何应对这种状况。他们发现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孩子遇到瓶颈期很正常,说明他在往下钻研,在沉淀,家长能做的就是陪伴,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于是,父亲主动向孩子求教编程语言:“这些东西我都不会,要不你教教我吧?”严弘森开始给他讲C++,父亲学得很吃力,又不敢怠慢,因为儿子很认真地教他,还要让他考试。

为了孩子,父亲硬着头皮学了半个月。后来严弘森不断看书、查资料,焦虑期过去,恢复状态后,又继续赶进度,也就没空考父亲了。

父亲一直通过发布视频的方式,在网络上分享儿子与火箭之间的故事。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航空航天爱好者、科研机构知道了这个年仅10岁的“火箭男孩”。国家航空航天局邀请严弘森参观航展,此外,他还见到了自己的偶像杨利伟……

航天的梦想越来越真切,严弘森追逐的脚步也越来越踏实。他计划2024年6月发射自己改进的火箭,而他的梦想是一年发射一枚火箭,直至小学毕业。根据目前的“发射计划”,2025年,他还想研制可回收自制固体燃料火箭。

经常有家长向严弘森的父亲取经,询问该如何培养孩子。父亲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家长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挖掘孩子的潜在优势。”也有家长问:“如果孩子以后不再研究火箭了,你会觉得遗憾吗?”父亲笃定地说:“不会遗憾,因为儿子在造火箭的这两年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了这个基础,他再学别的东西也会效率很高。”

名师点评

严弘森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除了自身的努力,与父母的陪伴及其开明的教育方式也息息相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何引导孩子为了合理的爱好而变得专注、认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