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人生

作者:李杭媛

互联网无疑是现代科技最重大的发明之一。被誉为“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其重要著作《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中石破天惊地提出,21世纪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网络科学。

互联网将分散、独立的个体纳入一个超级共生体系。这种紧密联系的共生关系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虚拟世界,建构出一种全新的人类生产、生活的组织形式。互联网这种虚拟实境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基于信息互动的超级联结特征,恰与2017年北京高考议论文“说纽带”互为注脚。正如凯利所说,网络对人类的深刻影响,不仅在生活形态上,更在于思维模式上:从线性思维到网状思维,从“独立”的现代个体到共同进化的协同生命体。

所以说,网络改变的不仅是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思维方式与文化心态。无处不在的“线上人生”正是当代中学生面临的现实,然而对于太过熟悉的事物,人们常常习而不察。将这样一个极具现实感和时代特色,亦关切到人类命运发展的大议题纳入高中作文题里,不仅旨在启发学生多一些关注现实的胸怀,更在于激发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重要现象提出自己有价值、有深度的思考。

文题

据调查统计,目前中国网民总数约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手机上网比例持续增高。网络消费、移动支付、移动社交、移动金融、网约车、共享车、网媒、网红……移动互联概念为当代人,尤其是“80后”“90后”,创造了全新的“线上人生”。

对此,有人喜,有人忧。有人提出,互联网改变的不仅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还有文化心理;也有人调侃,在线上时代生活的老年人群即将成为被边缘化的群体……

①当代中国人的“线上人生”及人们对此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②请以“线上之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横线上填入至少一种体现情感的词语,如喜、忧……;展开想象或联想,有叙述,有描写;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从议论文和记叙文中任选一类进行写作。材料部分提示了学生写作的核心话题与立意角度,这也是议论文和记叙文写作共同的限定和提示。议论文的写作要求提示学生关注核心话题和人们的观点讨论,暗示不能只罗列现象,还应有对现象的观点、看法。半命题的记叙文写作要求学生补足题目,横线上填入体现情感的词语,也即统领全文的主题思想基调。

写好本次作文的关键在于精准分析材料,确定立意的角度,挖掘思考的深度。材料第一段交代了当代中国进入“线上人生”的现状,列举了具体表现。学生要能总结出,材料中的核心概念“线上人生”即网络人生,指的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的生活状态。

对于“线上人生”的观点看法,材料第二段给出了提示。“有人喜,有人忧”是对“线上人生”这一状态的不同情感态度:“喜”即赞同,“忧”当为反思、批判。喜什么、忧什么,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与问题,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需要学生补充。

从哪些领域、角度思考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喜与忧呢?材料紧接着提示了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两个角度,这是提示学生思考的维度。所谓生活方式,结合材料第一部分列举的“线上”现象,消费方式、支付手段、出行方式、交际方式、工作方式等,都是具体表现。所谓文化心理,既包括诸如网络阅读、网络媒体、网络娱乐等网络文化,也包括这种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引发的人们阅读习惯、娱乐取向、观念心态等方面的变化。

“也有人调侃……”剑指“线上人生”的主体以外的群体。其实这句话的提示性和导向性很强,值得玩味。此言既引导学生思考“线上人生”是否适合所有人,也提醒学生注意概念的背面:线下人生。任何事物都具有矛盾的两面性,这是哲学道理,更是辩证思维。当我们讨论“线上”的时候,即意味着有“线下”。换句话说,“线上”生活相对于传统的“线下”生活是一种全新的存在,要想理解透彻“线上”的特点,离不开“线下”的参照。

从学生的写作情况看,学生最大的写作瓶颈在于思维缺乏深度。能够列举出诸多“线上”生活的具体表现,却不能对现象的原因、意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所以得到的观点比较肤浅。譬如,有的文章观点为“网络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全文罗列各个方面的便利,所述现象如手机支付打天下、不必带钱包出门、远隔千里的亲朋可以一线相连等,都是人们熟知的事实。这么写不是不可以,但是流于浅表。没有个人的思考,提不出新的问题,更谈不上意义和价值,不过是把人尽皆知的现象再复述一遍。归根结底,是对“线”或者网络的本质特点思考得不够深入。更有学生从“线上”说开去,由老年人被边缘化谈到亲情、孝道,完全架空了“线上生活”的前提,写成一篇论“孝道”的作文,无形中泛化了作文题。

其实,参照“线上”与“线下”诸多形成对比项的特征,“线上”的本质特征是否可以归结为联结性、虚拟性、信息化、智能化?从联通的角度思考互联网对人类生产、消费、交往等方面的巨大影响:从虚拟空间的角度思考网络文化、网络社交:从信息化的角度思考阅读、文化、思维模式: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探讨网络科技对未来人类的改变等,都大有可写。这其实是一个既有思考空间,又充满创意和想象的宽阔维度的作文题。

立意与片段

观点1

“线上”的人生应变得更开阔。片段

互联网改变着知识传播的方式。近日,浙江大學出台学术评定新规,凡登载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的“两微一端”上的文章都可以与期刊论文等同,参与学术等级评定。这一新规无疑利于艰深的学术知识走出“象牙塔”,获得更广泛的受众。一方面,大众可通过网络媒体轻松获知学术前沿资讯,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另一方面,鼓励学者网上发文亦能促使其根据互联网传播的需要,将学术语言通俗化、传播形式生动化,由浅人深,更能使知识本身得到更完全的阐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网络的功用不再局限于社交娱乐,而向更高的领域攀登。互联网,让“线上人生”拥有更高远的格局。

——曹新笛【北大附中高三】

观点2

人们的惰性和求便心理促进互联网飞速发展。片段

人们总是希望可以花最少的精力去获得最大的利益,从古至今一直如此。纵观历史长河,从古代四大发明到如今各种各样的发明专利,有哪一个不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而被发明的呢?而各种软件的出现也是针对人们的这种心理。QQ、微信的出现使人们不必再花费数天时间等待远方寄来的信件,交流变得更加快捷、方便;视频聊天使离家千里的人可以随时看到家人的笑脸;各种搜索引擎的出现更是使人们只需轻轻一点便可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和最新的资讯……

但也正是因为互联网纵容了人们的惰性,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弊端。当习惯于使用手机碎片化阅读之后,很少会有人再走进图书馆,去静静地品味纸质书的韵味;习惯了用微信交流之后,有人甚至觉得与人面对面交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很多人更是满足于手机中的小小世界,不愿意走出房门去看看真实世界的美景。网络的出现本是为了给人们的生活增色,并不是要像手铐一般紧紧禁锢住你的双手。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也不过就是人们对于其便捷性的过度依赖。

——陆汐【北大附中高三】

观点3

应合理利用互联网,做到“线”为我用。片段

网络文化的兴起是时代所趋,亦引起了诸多年轻人的青睐,但同时在社会上也引发了诸多担忧。不少人害怕网络会侵蚀年轻一代的心理,导致年轻人沉溺其中不思进取。然而,难道在互联网出现以前,年轻人就没有可以沉溺的事情吗?若如此,那么古代的纨绔子弟从何而来?现代那些赌徒、酒鬼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可见,许多罪责并不应该归咎于网络,或许其确有助长之势,但若对互联网好好管理与利用,未尝不能培育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一如现在的许多白媒体,亦有不少正能量文章,并可在朋友圈获得大量转发,岂非与耽于娱乐之风相反?而网络更未尝不可以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所。百度汉语的搭建使得无数对诗词文化感兴趣的人有了更简便的查阅方式,也让他们在网络上找到了自己的栖身之所。可见,罪不应过多地加于互联网身上,将其好好利用,互联网的正面作用是无穷的。

——李洁睿【北大附中高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