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抗争荒诞的生存寓言

作者:何伟

本期推荐文章:《命若琴弦》

推荐理由

贾平凹说:“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在史铁生看来,所有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宿命的感伤,又有着对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则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成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作品简介

《命若琴弦》讲的是一老一小两个瞎子带着三弦琴,翻山越岭,在山区以说书为生的故事。老瞎子的师父告诉他弹断1000根琴弦后,就可以以此为药引子,看见光明。老瞎子在那荒山野岭之中,一生弹了50年琴,不知受了多少委屈。当弹断1000根琴弦后,发现那药方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几近崩溃的老瞎子最后想起小瞎子,他对小瞎子说要用心弹断1200根琴弦,才能重见光明。

段落赏析

段落一

散了书已经不早,老瞎子在下殿里安顿行李,小瞎子在侧殿的檐下生火烧水。去年砌下的灶火稍加修整就可以用。小瞎子撅着屁股吹火,柴草不干,呛得他满院里转着圈咳嗽。

灶膛里腾的一下,火旺起来。小瞎子再去添柴,一心想着兰秀儿。

【赏析】

小瞎子在破旧的小庙里烧火,文字平易近人,细节生动形象,刻画了小瞎子烧火时的种种不情愿,“撅着屁股”“呛得他满院里转着圈咳嗽”等语句,使小瞎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仿写】

外婆先让我到草堆旁抱些柴火。在夕阳的映照下,麦秸金亮亮的,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被阳光晒脆了的麦秸味道。闻着麦秸的味道,也能让我兴奋一会儿。

外婆擦燃一根火柴,点着废报纸,伸进灶洞,刹那间,黑漆漆的灶洞被这火光照亮开来,一溜儿青烟从里头忽地漏了出来,似云似雾。我耸起小鼻子,鼓动着腮帮子,半眯着眼睛,小手不时地扇来扇去,享受着这流淌出来的烟味。废报纸的火苗与麦秸热烈拥抱,点点火星“唰”地着成一撮焰苗,活跃着涌了出来。外婆又往灶里塞了一两根潮湿的柴木,它们的味道相互交融,那种乡村的烟草味真是奇妙极了。

灶膛里的火渐旺起来,外婆才放心把这个任务转交给我,自己去忙些别的事情。我端坐在灶前,面对着烟雾中透出来的熊熊火光,又喜又怕。我捡起根湿柴,伸入灶台里,灶膛里倏地冒出一阵浓烟,直冲冲肆虐而来,呛得人泪水涟涟。过了一会儿,湿湿的木柴被炙烤得热乎乎的,摸上去的感觉有些酥麻,木柴尾部还“吱吱”地冒出白烟。瞧着那越来越旺的火势,我如胜利了一般,内心漾着喜悦。火苗也在灶膛里幸福地跳动,一闪一闪。烟囱里飘出欢乐的味道,袅袅向着天空飘去。

——刘文祥《故乡的灶台》

段落二

晌午饭后,小瞎子才瞅机会溜出庙来,溜进野羊坳。鸡也在树荫下打盹儿,猪也在墙根下说着梦话,太阳又热得凶,村子里很安静。

小瞎子踩着磨盘,扒着兰秀儿家的墙头轻声喊。屋里传出雷似的鼾声,狗叫起来。屋里鼾声停了,一个闷声闷气的声音问:“谁呀?”

小瞎子不敢回答,把脑袋从墙头上缩下来。屋里吧唧了一阵嘴,又响起鼾声。

【赏析】

夏日炎炎,太阳热得凶,人们为了避暑,只能午休睡觉,描写生动形象。

【仿写】

盛夏三伏天,虫儿鸟儿都躲在枝丫下逃避那炎炎烈日的灼烧,村上的狗三三两两,也不知藏在谁家屋檐下,吐露着冒烟的舌头。午后时光,烈日越发毒辣,奶奶、婆婆们都扯着自己的孙子、外孙逃到床上午睡。毒日火辣辣地炙烤,村里的泥巴路也被暴晒出道道裂缝来。烦躁的蝉儿声嘶力竭地吵着,恼人得很。此时,村西头的大华子,却一刻也不得闲。

他家的几个大缸里头,刚从东头的河里挑来一担担水,满满的,预备用来浇土石灰。挑完后,他汗流浃背,一头闷进水缸,当头再抬上来时,汗衫已被浸透了,不知道是水,还是汗。他定是热昏了,扯掉旧得发黄的汗衫,呆巴巴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他憨笑着走到他家房里,捧f’|_|一块西瓜出来让我吃。相让了一番,我甜滋滋地端着西瓜靠住他家屋前的白果树,大快朵颐。

——刘文祥《给自己一片晴空》

段落三

山深夜静,有一点风,墙头的草叶子响,夜猫子在远处哀哀地叫。听得见野羊坳里偶尔有几声狗吠,又引得孩子哭。月亮升起来,白光透过残损的窗棂进了殿堂,照见两个瞎子和三尊神像。

…………

野羊坳里已经昏暗,羊叫、驴叫、狗叫、孩子们叫,处处起了炊烟,野羊岭上还有一线残阳,小庙正在那淡薄的光中,没有声响。

【赏析】

小说中细节描写生动,综合运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听结合的艺术手法,长短句相结合,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将山村景象刻画得细致入微,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村风俗画卷。在让我们感到悲凉与厚重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一丝盎然生机,一种顽强生存的信念。

【仿写】

外婆家住后庄西头,村子口有个公用的打谷场,一到收获稻麦的时节,打谷场上热火朝天,家家户户收起的庄稼,都放在那里。平常这里也不停歇,是村里公共的娱乐场所。即便在暑日里,西边的日头刚刚斜落,热气还未消散,屋内闷人得很,庄户人家不愿待在屋里,三三两两地端着饭碗走到打谷场上。即使有条件吹风扇的人家也不例外,不单因为这里自然风凉爽,还因为能在这里吹吹牛,饭也会吃得格外香。

草台搭在了前庄村口,看戏得走到东头过桥到前庄。外婆家晚饭吃得迟,等我出来时,我的玩伴们都早已过去了。外公从厢房里扛了条长凳,慢悠悠地朝着场上走去。我搬起自己的小板凳,急匆匆往桥头跑,留下屁股后外婆“慢慢跑”的叫喊声。

日头全都落下去了,月亮颤巍巍地出来。月光照得小路格外皎洁,黑黢黢的草垛里虫子着急地叫着,仿佛在催促人们赶快去场上进行他们的盛会。不知谁的一声兴奋的叫喊,突然惊起了树梢上的飞鸟,“呼啦”一声向野外飞去。不时传来几声犬吠。零零星星的乡村灯火,更显出打谷场的热闹,我愈加兴奋激动,加快了自己的步伐。

——刘文祥《看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