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在规格内,意识需有形

作者:关超

《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是写作之源,任何方法和技巧都必须服从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需要。考生在考场上往往会采用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特别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呈现出时評类写作的倾向,考生在构造文本时往往希望通过丰富的事例,精美的语言来打造文章使之成为亮点,但往往忽视了语言的源点。语言本身就是意识和思维的载体,如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恰恰是语文写作素养的一种展现。考生在缺少缜密思考的前提下写作,“假文采”现象的诞生就不足为奇了。

“假文采”现象实际上是意识混乱的表现,试图花言巧语蒙混过关。一位今年高考阅卷教师的心得,甚触动我心,谨录于下:

“……学生作文有自己的标准,不能完全按照成人的欣赏习惯,更不能按照对作家的要求去判断能否给满分,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比如一个作家,你老掉书袋,用别人写过的段子,那叫拾人牙慧,是被鄙视的。但对中学生来说,能够引经据典,说明他一直在学习和看书,对于这个年龄阶段,当然要鼓励,要酌情多给点分……”

“……所以,我给的那个满分(作文)就没什么创意,从文学角度来说其实(我)不怎么欣赏。但是它主题明确、结构完整、引经据典、语言流畅,一招一式都显得训练有素,而且从罗素写到傅雷,又写到毛主席在党内谈《触龙说赵太后》;虽然基本没什么自己有个性的话,但高考压力下,一个高中生还能这么从容不迫,连标点都没怎么错,从职业伦理出发,必须给满分。”

我想,这位阅卷老师的心态就应该是当今高中作文阅读者该有的心态了,客观、公正,一切实事求是。如果能够推而广之,社会大众都能如此看待,那么我们语文教育界的春天也就不远了。

所以,关于求变意识,这篇文章提供了很多要素,归纳如下:

1.层层追问。并非是简单罗列,并非是并列现象,而是由现象到本质的考究;

2.替人着想。自说自话不算优,错位考虑对方反驳的话才是思维缜密;

3.读者意识。文章适合阅读——段落齐整,句式错落,四字词语丰富,赋予读者阅读空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