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缺憾而臻美

作者:石昊林

人生无完满,缺憾亦美。优雅的人生,是阅尽世事的坦然,是饱经沧桑的睿智,是过尽千帆的淡泊。

尺之木必有节,寸之玉必有瑕。

楚人买珠于郑,以沉香为匣,熏以兰桂,饰以珠玉,插以翠羽,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传国玉玺在西汉时摔去一角,以金补之,其后愈发价值連城,以至相传千年。一反一正,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佛有六根清净,不就是让僧尼在欲望中体悟缺憾的臻美吗?伊斯兰的斋月,日落方食,不也是让穆斯林在食未进的欲望中感受真主的救赎吗?感缺憾之臻美,如清水芙蓉,顿悟之后便耳目一新,一山一水,仁义可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花团锦簇固然美好,但何来“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气质?圆月常在,自然完美,可哪来阴晴圆缺让我们魂牵梦绕?正是月弯,才更加让我们感受到满月之美。

物皆如此,而人又何尝不是呢?

倘若顿悟了缺憾之臻美,我们便无可恼之事,无可恨之人。心若领悟,世间纷扰成空。

水低成海,人低成王。有了缺憾臻美之爱,便有了才高不自诩,位高不自傲的心境。路经宽窄处,留一步让人走;滋味浓时,减三分请人尝。缺憾臻美,知足至乐,平和至善,心诚至亲,无忧至福。

因缺憾而臻美,是美学的新高度,正是唯物辩证法的不断矛盾,从而取得了发展的道理:完美是相对的,缺憾亦是相对的。倘若某一时刻做到完美不变了,那么这件事也是消亡的时刻了。

但所谓缺憾臻美,不是在此宣扬残疾完美主义,而是在某些次要部分、无伤大雅之余让人集中于体会并发掘留存之美。就像巴洛克时代,钢琴演奏总是在黑暗中进行;就像赏月之时,应拆除不必要的人造光源;就像插花艺术,并不总是圆满便至美。

繁星点起,有各自的隐秘,世界宽广,是昙花的依稀。《美的历程》如是说。

因缺憾而美,与君共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