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凤山广场

作者:未知

何凤山广场

你一定看过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在中国,也有一位辛德勒式的人物,他叫何凤山。在1938年-1940年担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他顶住各方面压力,向数千名犹太人签发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面临绝境的他们免遭纳粹屠杀。以色列前总理沙龙曾评价何凤山:“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天使,他是上帝。”

2018年3月15日,以何鳳山先生命名的“何凤山小广场”在米兰落成揭牌。这是意大利首次使用华人名字为地标命名。公益组织Gariwo主席说,纪念何凤山先生以及其他二战英雄,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人类的善良及温暖,也警醒我们不要让历史重演。

真实之美

如果说成品画作代表着结果,那么调色板就象征过程。但“在关于画家的描述中,调色板被浪漫化,成了神话”。画家陈丹青说。而当它们真切地摆在你面前时,你会看到每个画家的技法细节及强烈的个人风格,有一种真实之美。陈丹青见过莫奈、梵·高的调色版,“非常小,颜料凝结发黑,像是煤渣,勉强能够辨识其中的七色,当年他们就在这一小圈木板上,糊涂乱抹。”陈丹青对自己的调色板充满了自信,他说:“我的调色板比我的画好看。”

莱顿诗墙

1992年,莱顿民间基金会Tegen-Beeld发起了一个将诗歌写在墙上的公共项目,邀请住户商铺和艺术家合作。继第一首俄国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我的诗》和第二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街头亮相后,这个项目一发不可收拾,陆陆续续的竟然持续了十余年。如今,来自世界各国诗人的107首诗歌散落在城市各处,就像是园中次第开放的花朵,等待着被编成桂冠为诗人加冕——在诗歌传统逐渐“失去”的当代,莱顿还坚守着一份骄傲。

遗忘的风景

26岁的摄影师约翰尼·朱是一位废墟猎人,他用10年时间游历了大半个美国,并出版了多本摄影集。他说自己最初纯粹是出于贪玩,才奔着无人过问的老旧颓圮而去,然而随着长时间游走于被遗弃的教堂、医院、学校、商场、游乐场间,他渐渐感受到隐藏在荒芜、衰败背后的治愈力,这些被时代遗忘的废土,成了远离喧闹的净土,让人们很容易被其中蕴含的生机和魅力所打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废墟只是暂时性的风景,我觉得有必要加以记录,给下一代人留下一些值得去读的故事”。

甲骨有表情

最近,一套表情包《甲骨有表情》成为斗图圈的“新宠”。这组表情就像是一套五彩的、可爱的甲骨文动态识字卡片,让几何化的甲骨文字和汉字对应,形象地讲解了每个甲骨文字的图案意义。在设计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楠看来,甲骨文就像是商朝的照相机,先民万事万物化为形象的文字符号,为后人展现了一幅远古图卷。“汉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脉络不断的保证。我设计数字化甲骨文,就是希望赋予古老的汉字以时代气息。”

生命的真相

石内都是日本战后一代的女性摄影师,从28岁投身摄影开始,她相继拍摄了50位年过40岁的女性,以微距镜头,将身体的伤痕、肉刺、裂纹、老年斑毫无保留地放大。石内都此举,绝不是要讨论身体本身如何美好,她只想说一件事:身体是容器,收容着时间的印迹,以伤痕,以纹路:腹部的伤痕,是剖腹产留下的;手指的畸变,与长年的劳作有关;脚掌的角质则尽情书写着生活的奔波和艰辛。皮肤无言,但它事无巨细,记载着我们生命的真相。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