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持续敲击就能奏出音乐

作者:杨杰

适用主题:坚持;初心;面对挫折……

第一批“90后”满脑门上贴的都是标签:佛系、已秃、朋克养生……一种面对岁月的焦虑感喷薄而出。

不过这个年龄段的焦虑也不只出现在“90后”身上,“40后”作家保罗·奥斯特在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是穷得叮当响,像只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准未来的方向。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那帮写作者中,少有像他过得这么失败的。

保罗·奥斯特在类似回忆录的《冬日笔记》中计算过,在34岁之前,他在美国50个州中的40个常住过,换租过21所房子,從事过的职业大约有30种,包括翻译、家教、棒球陪练、船员、出版商、投机商、保险推销员……如今在大城市挣扎的“90后”多少比他好些,虽然房租贵,赚得少,但依靠信用卡也能勉强度日。保罗·奥斯特有一年冬天是靠买大乐透中了2500美元才熬过了年。

今年,他70岁了,钱对他来说已经不再是问题。《纽约时报》将他形容为“穿上胶鞋的卡夫卡”。村上春树说:“能见识保罗·奥斯特,是我此生的荣幸。”

保罗·奥斯特30岁时的焦虑并不比现在的“90后”少。如今也写出了令人难忘且能传世的作品,并总结有自己的写作心得:“我写的每本书都始于我称为‘脑中的嗡嗡声’的东西。一种特定的音乐或节奏。对于我而言,写小说的大部分力气都花在试图保持对那种嗡嗡声、那种节奏的忠诚上。这是种高度直觉的工作,你无法论证或理性地为之辩护,但奏响强音的时候你会知道,而当你击中了正确的音符时你通常会很肯定。”

现在,“90后”焦虑的是,怎么也击不中那个正确的音符。像保罗·奥斯特一样一击即中实属难得,但老爷子也是在40岁之后才跌跌撞撞敲中了啊。谁也说不好自己是在30岁、50岁还是80岁时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音符。但是只要持续敲击,不是仍然能奏出音乐吗?

怕的是懒得再去敲,把心灰意冷说成是一切随缘。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有的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编辑:关晓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