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一新

作者:陆晋玮

题目

耳目一新

题解

这是全命题作文题,没有任何提示,目的是想考查学生全方位自主解读题目的能力。“耳目一新”是成语,解读成语须运用解读古汉语的能力,古汉语中常使用借代的修辞方法产生特定名词或短语,例如“黄发垂髫”“伛偻提携”等,所以这里的“耳目”所指并不局限于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而是指所有感官感受到的。能准确解读的学生自然不会受到感官的限制,选材范围可以更广泛,描写角度可以更丰富;只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的,当然会在选材和描写角度方面受到限制,但视觉和听觉是最主要的两种感知能力,可以充分利用。“一”可理解为“全”“都”,也可以理解为“一下子”。前者需要突出新的程度,即帶有某种颠覆性;后者需要突出“新”呈现时的突发性、震撼力。运用恰当,两者都会充分体现。当然,在初中阶段,并不会严格要求这两个方面。“新”解释为动词“变新”,也可解释为使动用法的“使……新”。前者更注重新面貌的呈现,后者则还需要呈现促动新面貌呈现的施动者。当然“新”必须在比较中渐渐体现,所以对“旧”要有适当的描写。不过,“新”才是主要内容,“旧”的篇幅不可以超过“新”。

学生例文

耳目一新

北达资源中学初三 马芊明

呆呆地看着投影仪上的几何图形,看着新老师的电子教鞭在屏幕上移来移去,想起老何画满整个黑板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我不由得叹了口气。

我们的老何,再也不教我们了。

继任的女老师与他同姓。她刚来的日子里,我们只叫她“数学老师”或“新老师”,称呼里不带一个“何”字。一想到老何不再教我们,心中便产生了一种是她赶走了老何的感觉,因此我很排斥她,甚至有些厌恶。

我们多么想念老何的课堂啊!老何总爱想到哪里讲哪里,或者带着一班学生把课本里的一道题钻研一整节课。有时,在课上和大家一起碰撞出新思路,他便兴奋得如得到糖果的孩子,手舞足蹈起来,完全不理会下课铃声。有时他讲得极快而唾沫星儿飞溅,然后,扔下一句“好,自己看书”,留下大半节课让我们上自习。

新来的老师与老何不同。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她都精打细算,学校的铃声与她的课堂总是完美配合。她讲课必用幻灯片课件,每一帧画面都和她的讲授内容严丝合缝。想到她上课前一定精心排演了多次,只为课堂内容能精确完美,我那“只有老何好”的立场动摇了。可比起豪放洒脱的老何,同学们总认为她照本宣科,而且认为只要读了课件便能自学,要她无用云云。

她讲课多用一本练习册上的听课手册。这本手册与作业本是装订在一本书上的,尽管她批改作业极快,却仍有改不完就该上课的时候,这影响了课堂进度。她多次要求大家把练习册撕开,我们都当笑话听。直到有一天,课代表抱回了两摞“作业本”,我们都好奇地围过去:每本作业都被整齐地撕开了,她给每本后面都添加了一张纸,又用两个夹子夹紧。课堂上用的那一半加了绿纸,写作业用的那一半是黄纸。夹子的颜色花花绿绿,仔细研究发现她用冷色调和暖色调区分了性别。有的同学的本子原本包了书皮,拆开后又被她重新套好。

我找到属于我的一黄一绿两个册子,打开看:呀!这么短的时间里,批改了这么多作业,还要把练习册一一拆开,她竟然从我的作业里挑…来一个极小的、十分不起眼儿的错!我一下子想起老何改作业时的“懒”,忽然发现新老师的好。唱歌方法有美声有通俗,说唱的节奏有crap也有old school,我们又何必苛求每位老师的讲课方式都一样?既有以老何为代表的“毕加索数学艺术”流派,就该允许有何老师这样精细的工笔画师。她的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又怎能小觑呢?

令我耳目一新的,不止被拆开的练习册。

教师点评

这种以成语或谚语为题的全命题作文,难免让人有“无从下笔”的感觉。但马芊明同学的作文构思巧妙,妙在什么地方?对一个学生来说,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无疑是人际交往的两大部分,你看她侃侃而谈,如同与读者聊着身边琐事。一个被深爱的、豪放洒脱的何老师离开了,同学们心碎了;代替何老师的是一位“刻板”的新何老师。所以,你看,她的抵触情绪随之产生。然而,如何客观公正、胸怀宽广地接纳不同的人,难道不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课题吗?所聿,小马同学固执的眼光改变了,那是因为新来的何老师另有一种魅力,让她彻底改变了对新老师的看法。这一转变过程,小作者描写得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令人耳目一新!

(赵蓉)

耳目一新

北达资源中学初三 陶柯帆

猫原本生活在大自然中,是与人类社会毫无交集的捕食动物,当英国皇室发现这种可爱又美丽的小动物可以被驯化后,就被人们抓来当作贵族们的消遣物,并且名字也变成了可爱的“咪咪”。

我家就养了这么一只可爱的小动物。它平时义静低调,也十分懒惰,常常趴在床上睡懒觉,而且一睡就是一整天。它醒来后伸个懒腰舒展舒展身体,饿了就懒懒散散地走到猫碗前吃几口猫粮,喝点儿水,然后就跳到柜子上给自己舔舔毛梳理妆容,然后继续睡觉。有时我们突然找不到它了,急得不得了,在家里到处找,喊它的名字,最后总在某个柜子里发现它在睡大觉,令人哭笑不得。有时它会追着自己的尾巴转圈,一副傻傻的样子。

但最近,它做了一件让我改变了对它的看法的事。一天,家中正开窗透气,它正好坐在阳台的凳子上,对着窗外的风景发呆。几只在空中飞了好几圈的鸽子停下来,在阳台窗外的台子上歇脚。猫看到鸽子,先是吓了一跳,接着就躲得远远的在暗中观察。慢慢地,它开始靠近鸽子们,像是在试探。鸽子没有任何反应,仍站在台子上叽叽喳喳地聊天。过了一会儿,猫可能发现时机已到,或是听到了野性的呼唤,于是迅速一跃跳上前,一爪子挠过去,抓住了其中一只鸽子拽到屋中。鸽子后知后觉,拼命地想往窗外飞,但猫似乎不愿轻易放过这顿刚抓到手的美餐,它把鸽子扑倒在地,凶狠地咬断鸽子的颈部。它用嘴叼着鸽子,就像动物世界中狮子叼着被它杀死的羚羊一样,用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向我走来,炫耀着它的战利品。

在一旁目睹了全部过程的我惊呆了:原本乖巧可爱的猫居然做出这么凶残的事!但我换个角度一想,家中每天懒懒散散好吃懒做的猫竟然做出了如此有血性的事,我养的猫居然这么酷,可以像一个真正的捕食者,保留了祖先捕猎的技能,我的惊愕变成了惊喜。猫本该如此,把它圈养在家中本来就是束缚它的天性,它的野性未消失应该值得庆幸。

猫的行为让我耳目一新。虽然它依旧是那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但我开始将它当作一只真正的有血性的猫,而不再是一只“萌宠”。

教师点评

参照前面的题解,这篇文章显然在耳目一新的“一”字上面下足了功夫。家养猫给我们的感受就是“吊儿郎当”“懒懒散散”,简直被驯化成了货真价实的“乖咪咪”。然而,如同沉睡的武林高手一样,这只不起眼儿的猫咪,在一次偶然的机遇里,展现了它“血性”的一面,那原始的本性瞬间爆发,令小作者惊叹。耳目一新之感被完美诠释。生活中潜藏着许多新奇神秘的现象,需要我们调动一切感官捕捉它们,这样,平淡的生活才会缤纷多彩!

(赵蓉)

耳目一新

北达资源中学初三 林婴楚

当今流行的摇滚乐大都来自西方,其实我们东方也有自己纯正的“摇滚”,比如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几百年历史的华阴老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形式,而我与它的邂逅就源于我最喜欢的实力女歌手谭维维的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演唱。

那是2016年“春晚”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节目——谭维维与几位来自黄土高原的民间艺术家共同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一阵密集的鼓点与劲爆的电音节奏过后,谭维维一声石破天惊的高亢呐喊震惊四座,喊声地动山摇,如万马奔腾,“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接下来老腔艺人又用他们最原生态的粗犷嘶哑的嗓音带给我前所未有的震撼,我仿佛看到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看到滔滔黄河水壮阔奔腾,看到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的人们,那种骨子里的原始质朴和坚韧倔强喷涌而出。这是最真实的情感、最彻底的宣泄、最痛快淋漓的呐喊,听得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再看他们的舞台表现形式,西北老汉的淳朴与都市美女的时尚、二胡月琴的悠扬与电音吉他和贝斯的喧嚣、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就这样带着巨大反差对比混搭,产生强烈碰撞,形成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

这场演出狂野、大胆、前卫,令人耳目一新。中国摇滚教父崔健高度评价说:“前无古人,这是民谣音乐与摇滚乐结合的教科书级的最佳典范。”它的巨大成功源于歌手谭维维对自己音乐梦想的勇敢坚持和不懈追求。她说希望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融合现代流行元素,把小众的民间艺术搬上更大的舞台。正是通过她的创新尝试,才让更多青年人关注到中国珍贵的传统文化,令它们重放华光,大放异彩。

教师点评

本文选材可谓“大胆前卫”,选取“春晚”的一个节目,内容是普通人比较陌生的“华阴老腔”。但成文后的题材可谓“耳目一新”,这里有“纯正的‘摇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扑面而来的八百里秦川的浓厚乡土气息。透过热烈奔放的文字,我们感受到民间艺术带给作者的强烈震撼。这也正是老师们希望看到的:学生们明白写作的根本目的,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捕捉完美的写作材料,展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李小芹)

片段一

一篇又一篇书法作品映入眼帘,我连连惊叹,仿佛从这些书法作品中认识了一个全新的赵孟烦。他赋予文字生命力,让这些文字看起来朝气蓬勃。在他临摹国诠的小楷《善见律卷》中,用笔极细但笔锋不弱,丝毫不显柔弱之态,笔画匀称平直,笔法精细严谨,我仿佛看到赵孟烦端坐在书桌前严肃又专注地临摹的背影,这是我以前从未想象到的。

最让我震撼的是他临摹的《洛神赋》。他一生临摹过多次《洛神赋》,而这是最后一篇,写于1319年。3个月前,他失去了相伴一生的夫人管道升。他把思念融入笔端,似行书又似楷书,点画丰腴,运笔却轻捷,轻盈中暗藏内敛的笔锋,力透纸背,字体秀丽端庄又饱含感情,整幅作品极和谐,不突兀。我仿佛看到他眼含热泪,颤抖的手极用力地握紧笔杆,宣泄着自己的思念和悲痛。我完全陶醉了。看到这些字,我被这悲伤、不舍的气氛感染了,不禁唏嘘。我好像听到、看到赵孟烦面对夫人的画像诉说自己的相思之苦、仕途坎坷和生活的烦忧。同时,那一笔一面都极具生命力,与其他人的作品有很大不同。难道这就是大书法家的造诣吗?

——北达资源中学初三 杨歆怡

片段二

我和同学们去北京798艺术区参观高科技艺术展,展览区一共有三个展厅,第一个叫“花舞森林”。一进展厅,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花香,梦幻般的花海映入眼帘。地面、四周甚至天花板上都是投影到黑色底板上的花朵,形态各异,五彩斑斓。我仿佛站在层层叠叠的花海中,鲜红的花朵在我的身上、脚边蔓延、生长、绽放。我伸手碰了碰身边的一朵红花,它瞬间消散成无数片花瓣和光斑,缓缓落下。待这里重新长出一朵花时,形态已与上一朵完全不同。这里的每朵花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的互動——凝视、触碰、踩踏都会影响花的生长,一旦凋谢就不会重生。所以,与每朵花相遇,都只有当下这一刻。就像山间的野花,它们无人播种,无人看管,默默无闻又生生不息,而我们与它们的相遇又何尝不是大自然安排的惊喜?这是我第一次真正与虚拟展品互动,也是第一次亲临如此梦幻的花海。我漫步在花团锦簇中,端详着每朵花的容貌,感受着这“一期一会”的美妙与不期而遇的美好。

——北达资源中学初三 曹瑞瑶

片段三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加拿大最出名的莫过于枫叶和枫糖浆了。冬天,加拿大人往容器里铺上纯净的雪,并按出几个网形的凹槽,再将小木棍放在凹槽里,待一切准备就绪后,浇上清甜的糖浆,琥珀色的枫糖浆映着洁白的雪,看起来更加晶莹剔透。等糖浆凝固得差不多时,就可以拿出来吃了。放在嘴里含着,感觉冰冰凉凉的,糖浆的甜香溢满口中,好吃极了。

——北达资源中学初三 刘昱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