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蕾:新材料作文

作者:姚蕾

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走到一位农夫家门口。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他走进农夫家里,发现农夫家一贫如洗,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来,他摆脱了困境,常念此事,常助他人。

题解

该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

那么,如何审题呢?是照搬材料、续写材料、扩写材料吗?当然不是。是要求学生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核心立意,这一立意直接决定了作文的档次。

那么,如何提炼呢?抓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先确定主要人物:材料中一共有两个人物:饥饿者和农夫,根据叙述可以判断饥饿者是主要人物,农夫是次要人物。然后梳理事件:材料中的饥饿者在困境中得到了农夫的帮助,由此可以得出“帮助”这个关键词。为什么饥饿者会热泪盈眶呢?因为这个农夫“一贫如洗”,可以说是倾囊相助,由此可以得出“感恩”这个关键词。所以,他“常念此事,常助他人”,也就是说饥饿者将帮助传递给了更多的人,由此可以得出“传递”这个关键词。综上,材料中的饥饿者因为得到别人的“帮助”,将“感恩”内化于心,将“帮助”外化于行,“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如果学生将这种“帮助”理解为“乐观”“守信”“坚持”等,就是没有读懂材料,只能归到低档文。如果学生从次要人物农夫的角度出发,提炼出“奉献”“无私”“分享”等或者没有全面理解材料,断章取义,只提到了“帮助”,没有提及“感恩”和“传递”,就是没有读透材料,只能归到中档文。如果学生三个关键词都提炼出来了,就是读透了材料,可以归到高档文。如果学生能将受助者身处困境,助人者倾囊相助也指出来,以及受助者将“传递”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更完美了。

其实,本次作文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世界”,在熟悉的生活中体悟温暖,并且推己及人。可以说,作文题充满了人文关怀,关注学生成长。

选材建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学生选材的源头活水。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曾经因得到某些帮助而感动,想要去传递那份温暖。如:在参加二胡考级前,二胡音调不准,你焦急万分,有一位热情的考生帮你调音,让你深受感动,你也去帮助其他“菜鸟”考生。又如:在饭店吃完面付款时发现没带钱,手机又没电了,慷慨的老板给你免单,你十分感激,也常常帮助别人….

当然,陷入困境还有很多种情况,比如迷路、摔倒、生病,等等,感动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关注热心人的职业,寻找其独特性,写出比较有价值的内容:还可以变换角度,从物的角度叙述,比如“我”是一棵枯萎的小树,一个孩子为“我”浇水,让“我”茁壮成长,“我”再回馈人们绿荫……同学们,去广阔的生活中找寻答案吧!

学生例文

帮助与感动

南京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初三 王可芊

我体质不好,经常生病,每个月都要去医院“报到”。那天,我再一次扁桃体发炎,只好乖乖在医院输液。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诊室,暖暖的,令人昏昏欲睡。妈妈买午饭去了,我独白坐着,盯着墙上的挂钟发呆。唉,时间怎么过得这么慢?我抬头看看吊瓶,半瓶药水还在吊瓶巾一滴一滴地滴着,没完没了。不知不觉巾,我睡着了。

突然,我被一阵手机铃声吵醒,听到隔壁一个男人接了电话焦急地大声说着什么,原来他的孩子发高烧,听着挺着急。我又抬头看看吊瓶,药水所剩无几,我连忙按铃,可是按铃毫无反应,反复几次,还是没声音,真让人着急。恰好,一位长发披肩、衣着时尚的女子路过,她步履轻盈,气质优雅,看起来很和善,我不顾一切地喊住她:“阿姨,您好!帮我喊一下护士可以吗?按铃坏了!”可她连头都没回,冷漠地说了句“有事”便走了。

我更着急了,怎么办?怎么办?正当我不知所措时,一个男人一瘸一拐地走过来了。因为刚刚被拒绝,我有些忐忑,但还是硬着头皮喊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那条有些瘸的腿微微伸直,像圆规一样腾空在地上画了一个半网,转了个方向,加快速度,一瘸一拐地走到护士站。他的说话声怎么这么耳熟?哦!他就是那个打电话说孩子生病的男人,我心生感动。他带着护士来到我面前,我连忙向他道谢,他只是笑了笑,摆摆手,又像网规一样在地上画了一个半圆,一瘸一拐地走了。

时至今日,我都不能忘怀,那个像圆规般转身的瞬间总在我的脑海巾一遍遍出现,也是在那一刻,我决定常助他人。

我又去医院看病了,那天挂号的队伍特别长,浑身不舒服的我好不容易快排到了。突然,一个抱着孩子的妈妈急匆匆地跑过来,孩子额头上贴着退热贴,她看着长长的队伍愁眉不展,想插队,都被拒绝了。那个像网规般转身的瞬间又浮现在我眼前,我笑了笑,对她说:“阿姨,您先挂……”

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有人向我求助,我脑海巾便会出现那个圆规般转身的瞬间……

教师点评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说,我只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其实,写记叙文,也是在讲故事。小作者的故事看起来老生常谈,实则独具匠心。输液的经历源于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入情入理,能引发读者共鸣。故事里残疾的“他”“像圆规一样腾空在地上画了一个半圆”,这个动作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故事里优雅的“她”对我置之不理,与残疾的“他”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人情冷暖。而我帮助他人则点到为止,详略得当。最后,用“那个圆规般转身的瞬间”收束全文,意蕴悠长,耐人寻味。此文不失为一篇充满生活气息的佳作。

(姚蕾)

白紙墨花

南京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初三 柳雨欣

我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关注身边发生的事。直到一朵与众不同的“花”改变了我。

那天早上,我顶着呼啸的寒风去参加一场作文比赛。坐进考场我才发现,钢笔巾竟然没有墨水。无奈,我只好忐忑不安地向周围的几个女孩求助。恰巧邻座的女孩也用钢笔,她穿着白色长裙,上面点缀着青黑色的花纹,一头青丝格外灵秀。“你有多余的钢笔水吗?能借我一点儿吗?”“好。”她微笑着,接过我的钢笔熟练地将两支笔尖搭在一起,用细长的手指挤压墨囊,不停地向我的钢笔巾灌墨水,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大家都准备好,还有一分钟开始!”她按压墨囊的频率加快了。突然,“啪嗒”一声,一大滴墨水滴落到她的作文纸上,绽开了一朵墨花。这花瓣不断地舒展,遮住了更多的空白。她慌忙抽出一张餐巾纸覆在上面,又继续灌墨。

“好了,给你。”她递过我的钢笔,赶忙清理她的作义纸。而那朵墨花早已渗入白纸,那样刺眼却暖心。

比赛开始了,教室里一片寂静,只有“唰唰唰”的写字声。我发现她的笔尖滑动得很陕,宛若行云流水。我放心了,埋头写作。笔杆的温度更使我安心,一股暖流抚过我的心房,也让紧张激烈的赛场平添了温情。我坚信,我一定能写好。

突然,耳边传来别样的声音,好像有人在反复地描画着什么。我没在意,专心写作。当我重新抬起头时,她早已放下了笔。我很惊讶:她这么快就写完了!她扭过头看到我,略带惊喜地问:“你写完了?”“嗯。”“借一下钢笔可以吗?”我赶忙把笔递了过去,她重新疾书起来……

原来,她的墨水也不多!想到那朵恣肆的墨花,我既震惊又感动,心巾暖暖的。

“嗨,你有多余的笔芯吗?我的笔芯没墨了。”同桌急切地问我。“给。”我抬手将一支笔芯递过去,脑海中又浮现出那朵墨花。

我与她只有一面之缘,但那朵墨花早已在我心中绽放……

教师点评

本文的构思如墨花般层层绽放,原本只关注自我的小作者因女孩的“倾墨相助”而心生感动,内心悄然变化,学着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并学着传递温暖,文章情节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本文的语言如墨花般馨香,细节处的语言更是暗香浮动,足见小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姚蕾)

指路

南京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初三 韩锐研

寒风中,那骑着车穿梭于车站间的背影,为单调又寒冷的雪景增添了一抹暖色。

那天,正下着大雪,放眼望去“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漫天飞舞的雪花,就像谢道韫吟咏的那样“未若柳絮因风起”!但我无心赏景,又冷又累,只想赶快回家。

我小心翼翼地在厚厚的积雪中艰难“跋涉”,好不容易才走到马路对面等公交车。慢慢地,车站旁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可半个小时过去了,一辆停靠的公交车也没有,反倒是对面车站的公交车一辆接一辆地驶过。人群中渐起抱怨之声,有的人干脆打车走了。“也许是雪天,路况不好吧。”我安慰自己,“反正都等了这么长时间了,也不差这一会儿。”

雪依然在下,天气很冷,连呼吸的气息都是冷的,我无处躲藏,不禁想念家的温暖。我不停地看着手表,时不时甩去头发上堆积的雪花,肚子也不争气地叫起来,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我在心底一遍遍地呐喊!等还是不等?我纠结着。终于,失去耐心的我决定换一条路。我刚迈出腿,远处就传来焦急的喊声:“不要等了,这里没车!”众人一脸茫然,我也停下脚步,只见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离我们越来越近。大家一齐围了上去。他看上去应该已经年过花甲了,花白的头发上满是雪花,显得更苍老,脸上一道道皱纹被寒风吹得更深了。

面对大家七嘴八舌的问题,老人摆了摆手,喘了几口气,说:“因为下雪,这里的公交车改路线了!”有人忙问:“可站台上什么也没写呀。”他一拍手:“哎呀,原先是有的,可是后来被风吹掉了,我又不识字,没法儿写。我家正好在附近,所以没事就来这里转转,不然还不知道多少人在這里傻等呢!”大家恍然大悟,怪不得这么长时间一辆车也没有。接着,老人又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车站移到了哪里,该怎么走……说完,他看了一眼手表,急忙说:“不早了,小孙子还在家等我做饭,先走了!”

他的背影在大家的感谢声中渐渐消失了。他的帮助仿佛融化了车站旁厚厚的积雪。我赶快从包里掏出纸和笔,把老人刚刚说的话写下来,贴在站台最醒目的位置上,才放心离开。

我想,正是因为有像这位老人一样善良的人,寒冬才有了暖色,正如歌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教师点评

本文特别有画面感。第一个镜头呈现的是雪景,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漫天大雪,在旁人眼里赏心悦目的美景,在小作者眼里却面目可憎。然后,镜头里出现了许多“群众演员”,他们有的打车先走,有的不停抱怨。这样层层铺垫和渲染后,让随后出场的老人以及老人的帮助显得尤为可贵。“我”因老人的帮助而感动,并受到启发,帮助别人,传递温暖。小作者详写老人助“我”,略写“我”助他人,一详一略,张弛有度。本文语言朴实流畅,文末巧用歌词,情感水到渠成。其实,只要留心观察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感动。

(姚蕾)

回到顶部